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湖北嘉鱼甘蓝产业如何借力“菜博士”俏销全球

时间:2025-11-05 22:01: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润泽

中新网咸宁11月5日电 题: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湖北嘉鱼甘蓝产业如何借力“菜博士”俏销全球

作者 胡传林 朱亚平 谢燕子

深秋时节,瓜果飘香。11月4日,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科技馆内,水培生菜青翠欲滴,番茄藤上青果累累。湖北省农科院派驻嘉鱼的科技特派员刘志雄博士正用手机拍摄幼苗生长数据,为下一步精准调控做准备。

刘志雄在蔬菜科技馆观察幼苗生长

刘志雄在蔬菜科技馆观察幼苗生长。吴淘淘 摄

科技馆外,现代化的嘉鱼蔬菜科技示范园通过玻璃幕墙清晰可见。成片的甘蓝田郁郁葱葱,部分区域已进入采收季。这片占地570亩的示范田,承载着当地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希望。

智慧大脑: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菜”

“装上数字化预测预报设备后,甘蓝病虫害发生率下降40%,土壤湿度自动触发滴灌系统,节水率达35%。”刘志雄指着田间的数据监测平台介绍。这套集成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灌溉与病虫害预警的系统,已成为示范田的“智慧大脑”。

嘉鱼蔬菜科技示范园

嘉鱼蔬菜科技示范园。吴淘淘 摄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甘蓝之乡”,嘉鱼县拥有18万亩甘蓝田,年产量72万吨,占湖北省半壁江山。2023年,当地甘蓝不仅远销俄罗斯、韩国等国际市场,更创下15亿元年产值。然而,传统种植模式下的品种单一、机械化率低等问题,曾让产业发展陷入瓶颈。

破局之路:科技特派员团队扎根田间

“说破嘴皮子,不如做出好样子。”刘志雄团队在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等单位支持下,流转土地建起示范园。四位硕博专家常驻,八位专家定期指导,开展甘蓝品种选育、水肥一体化技术攻关。上半年试验冬瓜、南瓜新品种,下半年重点突破甘蓝、大白菜种植技术,累计引进2000多个甘蓝品种进行对比试验。

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显著:水肥一体化技术使化肥使用量减少30%,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提升5倍,机械化采收降低人工成本40%。更关键的是,通过生物防治与精准施肥,示范田实现“零农残”目标,甘蓝糖分含量提升至8.2%,市场价达每斤1.2元。

无人机喷洒作业

无人机喷洒作业。吴淘淘 摄

从怀疑到信服:农户主动求“技术入股”

起初,62岁的村民王永贵对科技种植充满抵触:“我种了40年菜,要这些探头、管子干啥?”但当他看到示范田甘蓝以高出市场价30%被收购时,态度彻底转变。如今,他不仅主动学习数字化种植技术,还成为村里首个申请加入示范种植的农户。

上午九时,无人机在智能避障系统引导下精准喷洒叶面肥;正午时分,刘志雄边吃饭边接听农户咨询电话;午后,他带着农户查看传感器数据:“这些设备就像庄稼的‘听诊器’,缺什么补什么。”村民翻阅灌溉记录后感慨:“以前肥料一撒了事,现在肥水直送菜根,真神了!”

人才矩阵:10余名博士驻村助力乡村振兴

位于潘家湾村的科技小院里,10多名农业博士的介绍栏格外醒目。除湖北省农科院的4名专家长期驻村外,中国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等单位人员也定期轮值。他们白天在实验室或田间工作,晚上通过线上平台为农户答疑,形成“科研-示范-推广”闭环。

夜幕降临,田间诱虫灯如繁星点亮。刘志雄团队一年的坚守换来示范田品质飞跃:甘蓝农残检测合格率100%,亩均收益提升5000元。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要求加入示范种植,嘉鱼蔬菜产业正从“单打独斗”迈向“品牌化、集群化”发展新阶段。

“我们不仅要教技术,还要通过蔬菜协会帮大家找销路。”刘志雄望着连片的甘蓝田说,“未来三年,计划将示范面积扩大至2万亩,带动全县甘蓝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这片充满科技感的田野,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