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兴安盟11月5日电 题:蒙古族刺绣:图什业图技艺绽放草原文化之美
中新社记者 张玮
深秋的内蒙古兴安盟图什业图亲王府内,两位绣娘指尖轻舞,银针穿梭间,一朵牡丹在绸缎上渐次绽放。这座始建于1871-1890年间的"草原紫禁城",如今不仅是科尔沁草原的人文地标,更成为蒙古族刺绣活态传承的见证场域。

"王府刺绣专为皇室服务,形成了独特的图什业图服饰体系。"蒙古族刺绣(图什业图刺绣)传承人张春花介绍,这项世袭技艺以平针、盘绣、乱针等9大类40余种针法著称,所用工具仅需绣布、绣线、顶针与绣针。牡丹、蝴蝶等日常花鸟是常见纹样,而凤凰、鹿等图腾纹饰则承载着更深层的文化寓意。
在绣娘曹海杰的工作台前,十厘米见方的绣布上,蓝绿交织的盘肠纹正通过退晕法呈现层次变化。"蒙古族崇拜长生天,常用深蓝作底,搭配对比色形成明暗韵律。"这位花甲绣娘展示着绣样,蓝红、红绿的经典配色既鲜明又不刺目,体现着草原民族对色彩的独特感知。

年轻绣娘吴斯琴则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结合。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她系统整理了绣稿、勾稿、染线等9大流程,创新设计出标准化教学手册。"正在刺绣的《盛开的萨日朗》采用渐变色技法,让象征热情团结的山丹花更具立体感。"她手中的双面三异绣作品,正颠覆着人们对传统刺绣的认知。

历经百年演变,图什业图刺绣的器具已扩展至绣框、棚架等专业工具,底料涵盖绸缎、金丝绒等多元材质。其创新作品不仅登上巴黎服装展、米兰时装周等国际舞台,更通过色彩心理学研究,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的配色体系。内蒙古艺术学院曹莉教授指出:"这些绣品是研究民族图案、服饰文化的活化石,每一针都串联着草原民族的过去与现在。"
从王府绣房到世界T台,蒙古族刺绣正以"指尖萨日朗"的姿态,续写着草原文化的当代传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