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喜马拉雅山区烟花秀引争议:生态风险与保护红线如何平衡?

时间:2025-09-21 19:00:52 来源:新华网 作者:史词

  新华社拉萨9月21日电 题:喜马拉雅山区烟花秀引争议:生态风险与保护红线如何平衡?

  近日,一场在西藏自治区江孜县热龙乡举办的“烟花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场由户外品牌“始祖鸟”赞助、艺术家蔡国强策划的表演,因地处高海拔生态脆弱区,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公众的核心担忧在于:人类活动是否会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事件进展:多方回应与调查启动

  9月21日,日喀则市发布情况通报,称已成立专项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后续将依法依规处理。涉事品牌“始祖鸟”发布致歉信,承诺配合政府部门复核环境影响,并邀请第三方环保机构开展评估。蔡国强工作室也公开致歉,承认“考虑不周”。

  主办方此前回应称,使用的烟花彩色粉为生物可降解材料,排放符合环保标准,且燃放等级为最低风险。此外,还制定了包括转移牲畜、引导动物离开、燃放后清洁等全链条防护措施。

专家质疑:高寒环境降解能力受限

  然而,青藏高原的特殊性让这些承诺备受质疑。据记者了解,当地年均温较低,生物活性弱,限制了材料的降解能力。相关专家指出,实验表明,生物可降解材料在高寒环境中的分解时间远超平原地区,残留化学物质可能长期污染土壤和水源。

  视频画面显示,烟花沿山脊“贴地燃放”,形成连片裸露区域。热龙乡马玉村村民尼玛多吉向记者表示:“味道很浓,不仅影响环境,还惊扰了村民。大家担心动植物会受到波及。”

生态脆弱性:草甸恢复需数十年

  多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专家指出,烟花表演区域海拔4500-5500米,属于高寒草甸与流石滩过渡带,生态保护具有显著脆弱性。植物学家顾有容介绍,当地土壤仅覆盖10厘米左右的草毡层,由草根与有机质构成,起到固碳、保水和防风蚀的关键作用。一旦被破坏,植被恢复需数十年甚至百年,且爆破冲击波可能导致土层松动,引发小规模滑坡或泥石流。

  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师杨旭补充道,当地植被生长周期漫长,爆破可能直接破坏植物根系,导致无法结籽。她认为,项目方提出的“翻土修复”方案可能将污染物埋入深层土壤,反而加剧生态恶化。

食物链风险:雪豹与小型动物受威胁

  热龙乡地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是雪豹、鼠兔、旱獭等物种的栖息地。西藏高原生物研究专家指出,雪豹对声、光刺激极度敏感,烟花噪音可能导致其听力受损或应激反应。而鼠兔与旱獭是雪豹的重要食物来源,项目方虽试图用盐砖引导它们离开,但实际效果有限。爆破更可能直接摧毁小型动物巢穴,破坏整个食物链。

法律红线:生态安全屏障不容破坏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稳定性与脆弱性并存的特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破坏自然景观、草原植被及猎捕采集野生动植物。多位专家和当地干部群众表示,保护西藏生态环境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决不允许以“艺术表达”为名突破生态红线。

  这场争议再次提醒我们:在生态脆弱区,任何人类活动都需以“最小干扰”为前提。艺术与自然的平衡,需要更严谨的科学评估和更严格的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