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年龄放宽至38岁:如何推动用人观念向能力本位转型?
专家建议:引入能力分析模型,建立“双轨制”晋升通道,通过结构化测评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工人日报记者 陶稳
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将报考年龄上限从35岁提高至38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至43周岁以下。这一政策调整不仅为“大龄考生”打开机会之门,更被视为推动全社会用人观念向“能力本位”转型的重要信号。专业人士指出,打破年龄门槛仅是起点,需从制度设计、考核机制等方面同步革新,避免高龄人才“进得去、发展难”的结构性困境。
“本来觉得自己被淘汰了,现在像是进入了复活赛。”山西省忻州市36岁的张女士这样形容自己的考公经历。她从事稳定工作多年,因待遇问题5年前开始备考公务员,却因年龄限制屡屡受挫。2026年国考年龄放宽后,她毫不犹豫报名:“突然多出3次机会,必须抓住。”
类似案例不在少数。广西桂平36岁的周先生曾是企业程序员,因行业年龄歧视转战考公考编。2023年考上乡镇事业编后,他仍坚持备考公务员:“去年进面试被逆袭,今年终于能再拼一把。”河南周口35岁的李晓萌则表示,放宽年龄限制让她看到人生新方向:“做过人力资源、客服,也创过业,现在终于能稳定下来。”
据国家公务员局数据,2026年度国考共有371.8万人通过资格审查,较2025年增加30万人。中公教育高级分析师李茜认为,报考人数创新高与年龄放宽密切相关:“许多‘35岁+’人群面临失业或职业转型压力,稳定成为首要诉求。”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家平分析,政府带头打破年龄门槛,释放了“以胜任力为核心”的用人导向,有助于引导企业和社会机构重新评估成熟人才的价值:“在依赖经验与专业判断的领域,35-38岁群体积累的系统技能和实践经验,正是公共部门优化人才结构所需的。”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孙德超指出,放宽年龄限制顺应了人口结构变化趋势:“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延迟退休政策推进,职业生命周期也在延长。打破35岁限制既符合人力资源开发规律,也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转。”
尽管政策利好明显,但“大龄考生”仍面临多重挑战。拥有6年考公经验的35岁考生小林坦言:“筛选出的岗位要么离家远,要么要求应届生或基层经验,最后只能放弃。”李茜分析,这部分考生备考动机强、责任心强,但学习精力、记忆力不及年轻群体,且家庭牵绊较多,时间精力分散。
社交平台上,不少考生表达担忧:中年身体素质下降影响体检结果、原单位工龄职级衔接困难、晋升空间有限等。李茜强调:“若仅放宽入口,而体检标准、晋升机制沿用旧模式,高龄人才仍可能陷入‘发展瓶颈’。”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提出多项建议:
张家平总结:“入口开放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制度生态的同步革新。只有从机会公平向发展公平延伸,才能让年龄放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事实上,国考前已有地方率先试水年龄放宽。今年1月,四川省人社厅明确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8月,上海市2025年度执法类公务员考试将年龄上限设为38周岁。这些探索为全国性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李茜认为,随着体制内示范效应显现,企业和社会机构将逐步调整用人标准:“当‘能力本位’成为共识,隐性年龄歧视将失去生存土壤,整个就业市场将迈向更公平、更高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