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从崧泽文化到长江口二号古船:解码上海六千年文明脉络

时间:2025-11-11 20:05:12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阳禾

作者:文汇报 王蔚 张挺 周俊超 王竟成 陈彦锴 邢千里 王卓 陈云峰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与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场景

《看见人文之城》系列短视频第十集《从崧泽文化到长江口二号古船》近日上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从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到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以考古实证揭开上海六千年文明史的神秘面纱,讲述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打破历史偏见:上海六千年文明史的考古实证

高蒙河教授指出,社会上长期存在“五千年历史看西安、五百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的认知偏差,认为上海仅是近代崛起的“小渔村”。然而,通过持续的文明探源工程,上海已发现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等完整考古学序列,构建起全链条、无缺环的六千年文明史脉。

“崧泽遗址是上海最早的人类活动地之一,实证了上海深度参与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高蒙河强调,上海的开放包容精神并非近代产物,而是根植于六千年的文化基因。例如,崧泽文化中发现的陶器造型与纹饰,已展现出与长江流域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印证了上海作为文化枢纽的历史地位。

科技赋能考古:分子生物学破解古船“生命史”

文少卿副教授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例,揭示科技考古的突破性成果。这艘清代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不仅承载着货物与人员,更是一段“活的历史”。“我们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双耳瓶中的泥土DNA,推断出古船的潜在停靠点与末次航行时间,甚至能还原船员的生活场景。”

他特别提到,上海在水下考古领域首创“上海方案”: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工作站集成多学科技术,实现发掘与保护同步进行,为全球水下考古提供范本。“科技让不可见的遗存‘说话’,比如通过微生物分析判断沉船环境,用三维建模还原船体结构,这些创新让考古研究从‘挖宝’转向科学解读。”

双向奔赴:考古活化与城市文化自信

高蒙河认为,考古是理解上海的重要窗口。当前“文化遗产热”与“文化消费热”在上海深度融合,考古工作者正通过博物馆展览、数字互动等形式让文物“活起来”。“例如,崧泽遗址博物馆通过AR技术还原古人生活场景,长江口二号古船将打造沉浸式考古体验馆,让公众与历史‘对话’。”

文少卿补充道,上海正在推进“上海序列”考古研究,计划以时间轴为线索,系统梳理从六千年前至近现代的城市发展脉络。“这不仅是回答‘何以上海’,更是为‘何以中国’提供长江流域的文明样本。”

文化强国建设的上海实践

《看见人文之城》系列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通过知名专家与实践者视角,解读《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的9大行动与30项工程。节目以崧泽文化与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案例,展现上海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创新应用、文化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探索,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上海经验”。

正如高蒙河所言:“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持续推进文明探源工程,不仅能坚定文化自信,更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深层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