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赤峰11月11日电 题:内蒙古少年发明自动浇水装置 斩获国际发明展金奖
中新网记者 奥蓝
11月11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第九初级中学迎来一场特别仪式——该校初二学生贾明轩在参加国际发明展载誉归来后,首次回到校园。这位14岁的少年凭借自主研发的“干旱地区树木自动浇水装置”,在第77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青少年组竞赛中摘得金奖,成为内蒙古教育系统近年来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据校方介绍,贾明轩于10月25日启程赴德参赛,经过12天激烈角逐,从21个国家540余项发明中脱颖而出。校长田淑琴在欢迎仪式上感慨:“短短半个月,这个孩子完成了从校园到国际舞台的跨越,现在他谈吐自信、思路清晰,这种成长比奖牌更珍贵。”
冷凝原理破解干旱难题
“在德国展馆里,我看到许多同龄人都在用科技改变世界。”面对媒体采访,贾明轩展示了成熟的表达力,“我的装置通过冷凝技术收集空气水分,既降低植树成本,又能实现节水灌溉,这对家乡的生态建设特别有意义。”
这项发明的灵感源于少年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敖汉旗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虽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称号,但局部干旱仍制约植被生长。读初一时,贾明轩在科技社团活动中注意到校园树木因缺水生长不良,联想到妈妈做饭时水蒸气冷凝的现象,萌生了利用空气湿度浇灌树木的设想。
在父亲协助下,他用钢管、废旧塑料瓶搭建出第一代原型机。经历四次失败后,通过调整冷凝管角度、优化集水结构,第五代装置终于实现日均500毫升的稳定集水量。该项目先后斩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特等奖,最终登上国际发明展最高领奖台。

创新教育体系培育科技新苗
贾明轩的成长轨迹折射出当地教育改革的成效。作为农村家庭走出的孩子,他从小表现出超强好奇心:设计防滑雨鞋、发明生熟肉区分筷、改造教室储物空间……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在双减政策下得到系统培育。
新惠九中构建的“社团教学+科学实践+赛事孵化”体系,通过聘请校外科技导师、开设创客实验室,将学生创意转化为实物作品。田淑琴校长表示:“我们鼓励孩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能力比考高分更重要。”
对于未来,贾明轩已有新计划:“想改进装置的太阳能供电系统,让它在无电网地区也能工作。”母亲王女士全力支持:“只要是他喜欢的创新,全家都当后盾。”
这项发明不仅获得国际认可,更引发环保领域关注。内蒙古林业科学院专家指出,该装置若实现规模化应用,每亩林地年节水可达30吨,对西北干旱地区生态修复具有示范价值。目前,已有三家环保企业表达技术转化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