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东门送君去”“尚思为国戍轮台”……当这些熟悉的诗句在耳边响起,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沉淀千年的历史韵味。近日,记者踏上了探访乌鲁木齐市南郊乌拉泊古城的旅程,一同揭开轮台这一历史名词背后的神秘面纱。
从乌鲁木齐市区出发,沿着G30连霍高速向南行进,不过二十余公里的车程,乌拉泊古城便映入眼帘。古城旁,新建的岑参园与岑参书院内,游客们或吟诗或打卡,沉浸在这份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俯瞰乌拉泊古城。(资料图)乌鲁木齐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文物局)供图
轮台,这一名称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历史上,轮台有两处重要遗址。其一为汉代轮台,位于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地处天山以南,与西汉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有着不解之缘,是汉朝经略西域的重镇。时至今日,当地的轮台县仍沿用着这一古老名称。
而另一处轮台,则是唐代的轮台,位于天山以北。据史料记载,唐朝在平定高昌国后,对西域州县的名称与建制进行了调整,在天山以北设置了庭州,下辖金满、蒲类和轮台三县。此后,轮台逐渐成为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意象,代表着“诗和远方”。尽管目前尚无法确证乌拉泊古城即为唐代轮台所在,但它一直承载着人们的厚望与期待。
“轮台在古诗中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地理坐标,更在于它是一个文化符号。”乌拉泊古城讲解员卢臻如是说。从岑参的雪夜送别到陆游的报国情怀,轮台见证了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与治理,成为了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据考证,乌拉泊古城是唐至元时期的重要遗址,规模宏大、规制完整。遗址略呈方形,周长约2000米。登高远眺,夯土城墙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角楼、马面、瓮城等遗迹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吐尔逊·克孜拜克介绍,在乌拉泊古城曾发现开元通宝钱币、双耳灰陶瓶、双耳灰陶罐、花卉纹铜镜、莲花纹砖等珍贵文物。其中,莲花纹砖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它表明这座古城曾是中央政权治理西域的重要地点。因为莲花纹砖是高等级建筑材料,能够使用它的城址,都是当时具有较高地位、发挥较重要作用的地方,尤其在唐代更为突出。
吐尔逊·克孜拜克进一步指出,目前来看,乌拉泊古城应是唐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关键节点,也是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重要驿站。去年9月,备受关注的乌拉泊古城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一年多来,已累计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
今年,乌拉泊古城更是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名单,并被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7月,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对1000平方米的核心区展开了系统性发掘。

乌拉泊古城残存的城墙。(资料图)乌鲁木齐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文物局)供图
如今,遍览古城,蜿蜒的栈道上游客络绎不绝,研学基地为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历史陈列馆则生动呈现了历史脉络。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从单纯的考古遗址向集考古研究、文化展示、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转型。
无论是汉代轮台还是唐代轮台,作为中国古诗词中的重要意象,轮台不仅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寄托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更是历代中央政权治理和管辖西域的核心要地。它见证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与治理,是国家统一、边疆稳定的重要象征。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一场大雪过后,乌拉泊古城银装素裹,三两游人踏雪吟诵,千年轮台的历史回响在耳边萦绕,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朽的传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