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天津、福建厦门、湖南长沙等地医院探访——免陪照护服务如何让患者安心、家属省心?
引言:免陪照护,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忙”困局
60岁的常津文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接受脾切除手术时,体验到了免陪照护服务的便利——家属无需送餐、陪检、陪护,她的住院生活踏实有序。这种服务并非“无人陪伴”,而是由专业护士或医疗护理员承担患者的生活照护,让患者安心、家属省心。目前,天津已有34家三级公立医院推行该模式,覆盖247个病区、8812张床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2024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探索适合国情的免陪照护模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也强调“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免陪照护服务如何从地方试点走向全国推广?记者在多地展开调研。
一、缘何免陪?应对老龄化,纾解陪护难题
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胆外科病区,9月的一个清晨,护士为准备出院的常津文量血压、送早餐。常津文感慨:“住院17天,护士照顾细致,全家都省心。”她家中上有90岁的公公和85岁的婆婆,下有4岁的孙子,日常负担沉重。得知医院提供免陪照护服务后,她决定尝试,既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也认可护士的专业性。
“在‘421’家庭结构、亲子异地居住等现实条件下,传统陪护模式面临挑战。”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临床护理中心主任田丽介绍,该院通过多年试点,形成成熟模式:一名责任护士带领1-2名助理护士,负责3间病房、10-12名患者的护理治疗、饮食起居等服务。病房内,呼叫器、电子屏、移动护理终端等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护士通过巡查和即时信息提示,高效响应患者需求。
护理服务不仅限于基础照护。田丽举例:“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每日洗脚时会观察足部皮温、动脉情况,及时发现下肢血栓风险。”营养科则根据膳食医嘱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精确到克的馒头,为流食患者控制温度,确保餐饮服务成为医疗行为的延伸。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进一步优化服务:电子膳食医嘱单实时推送至营养科,患者可通过手机APP点餐,系统自动筛选符合治疗需求的套餐,并标注营养成分和热量值。患者郑强计算后发现,包含三餐的护理费每日仅120元,“比雇护工划算”。目前,厦门市11家医疗机构的51个病区已开展24小时免陪照护服务,累计服务超12万人次。
二、谁来照护?专业团队担纲,多元模式探索
护士能否接受从医疗护理到生活照护的职责扩展?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内科护士长赵莹坦言,初期曾担心工作量增加,但护理流程优化后,病房外的事务性工作(如配液、接送检查)由医院统一处理,护士得以专注患者护理。她举例:“发现患者大便异常后,我第一时间上报,为医生救治争取了时间,这种专业价值让我很有成就感。”
医院通过绩效考核激励护士参与免陪照护。绩效工资与岗位、工时、质量挂钩,体现多劳多得。截至目前,天津68%的三级公立医院已实现服务覆盖,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各试点医院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模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医疗护理员卢志敦,从“搞卫生”转向“观病情”:现在处理患者排泄物时,会观察造口情况并及时通知护士。医院副院长钱招昕强调:“免陪照护不是免责照护,医院承担着沉甸甸的责任。”医疗护理员由医院、科室和第三方公司共同管理,服务技能、院感防控等培训常态化。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引入智能化监测设备,对高风险患者实施实时追踪。医疗护理员韩艳敏的智能手表可接收患者离床警报,确保安全。医院还开发了28项护理子系统和32项信息专案,构建智能服务网络。
三、怎样收费?自愿选择,分级服务匹配需求
住院费用中,免陪照护成本是否构成负担?在长沙市第四医院,69岁的余正算了笔账:住院15天,选择基础照护(20元/日)和共享照护(140元/日)组合模式,总费用1620元。该院护理部主任李永恒介绍,医院推出专属照护(240元/日)、共享照护、基础照护三种模式,患者可根据需求动态调整。试点以来,累计服务近50万人次,患者平均住院时长缩短约1.5天。
收费标准因地制宜。福建省医保局明确,在特级、Ⅰ级、Ⅱ级护理基础上加收免陪照护费:特级和Ⅰ级护理每日加收150元,Ⅱ级护理加收80元。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表示,患者平均住院时长已从2017年的7.13天缩短至去年的6.82天。
四、如何推广?强化人才储备,规范服务标准
医疗护理员职业化水平提升,吸引新人加入。长沙市第四医院的谢道桂经过系统培训,熟练掌握胸腔术后患者引流管反折等操作。医院每月为护理员授课,考核未达标者将调整岗位。目前,湖南已培训医疗护理员近1万人次,确定国家级试点监测单位12家、省级56家。
市场化企业参与是关键。北京康护之家健康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布局8个自建培训基地和10余个联合基地,聘用护理员超5万名,合作医院超300家。来自甘肃的庞继霞在天津南开医院工作,月收入近8000元,“掌握了一技之长,职业认同感很强”。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郑强、余正为化名)
本报记者 李家鼎 申智林 刘晓宇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31日 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