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南澄迈11月16日电 (陈英清 李宇凡)提及海南岛,蓝天碧海、阳光沙滩的热带风情总令人向往。然而,这片土地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以福山咖啡、兴隆咖啡为代表的海南咖啡产业,正以独特的文化底蕴与产业活力,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引擎。

侨乡基因与烟火传承:福山咖啡的百年脉络
“福山咖啡的起点,是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海南福山咖啡联合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南省咖啡协会会长徐世炳向记者追溯历史。1935年,华侨陈显彰将咖啡种子引入福山,开启海南咖啡种植先河;上世纪70年代,徐世炳之父徐秀义恢复咖啡种植加工,注册“福山”商标并成立澄迈县首家咖啡加工厂,为产业奠定根基。
在徐世炳看来,福山咖啡的生命力源于其与本土生活的深度融合。咖啡馆遍布街巷,成为村民日常社交场所;80%的游客专程为体验“咖啡+慢生活”而来。2017年,福山咖啡焙炒技艺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世炳作为省级传承人,坚持采用木炭直火烘焙与焦糖裹匀的传统工艺,赋予咖啡“初苦后甘、醇厚顺滑”的独特风味,形成海南人偏爱的口感。

风口期下的机遇与挑战:标准化与市场突围
当前,海南咖啡产业正站在风口。自贸港政策带来客流激增,瑞幸、库迪等品牌扩大市场容量,而海南咖啡“小而美”的特色备受关注。徐世炳分析:“从种植到销售,咖啡产业链已带动福山成为区域符号。”
然而,挑战同样显著:全省咖啡种植面积有限且易受台风影响;传统焙炒工艺依赖人工,标准化程度低;市场供大于求,咖啡馆数量十年间从几家激增至六七十家。对此,徐世炳提出“守正创新”策略:一方面保留传统风味,另一方面通过福山咖啡职业学校培养标准化人才,每年输出200余名专业从业者。澄迈远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取俊则强调政策红利,其公司作为自贸港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试点,通过深加工将咖啡豆转化为冻干粉等产品,附加值提升30%,并借助“双15%”税收政策降低运营成本。

深加工与文旅融合:打造全产业链生态
海南咖啡产业的突破不仅在于加工端,更在于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在福山镇保良古村,海南澄迈保良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符策华以咖啡为核心,构建了“种植-采摘-品鉴”沉浸式体验链,推出咖啡创意产品与周边展销。游客可在此参与“咖啡的一生”情景体验,将生态教育与文化体验融入消费场景,复购率显著提升。
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则更进一步,作为全国首个咖啡主题4A级景区,其通过“种植+加工+销售+文旅”一体化模式,集聚百余家企业,年营收突破亿元,实现从“卖咖啡”到“卖文化”的转型。中国福山咖啡杯国际咖啡师冠军赛、海南罗布斯塔咖啡生豆大赛等高端赛事的落地,更助力海南咖啡品牌走向国际舞台。徐取俊认为:“赛事不仅提升品牌知名度,更通过专业评判推动产业品质升级。”
从侨乡基因到非遗技艺,从政策红利到文旅创新,海南咖啡产业正以多元化路径探索高质量发展。正如徐世炳所言:“抓住自贸港机遇,让每一杯咖啡都成为海南故事的载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