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事打电话,对方接起来第一句是上海话,开会说着说着又切换方言,我听不懂。虽然他们不是故意的,但那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很强烈。”提起一年前在上海某银行的实习经历,北方姑娘冯尚(化名)仍对办公室的“方言文化”印象深刻。作为在上海完成本硕学业的“新上海人”,她原本希望通过这份“上海人密度极高”的银行实习获得留用机会,却因语言隔阂与带教老师的相处模式,在22天后选择离开。
这段经历折射出年轻人融入一线城市的现实困境。冯尚的带教老师曾要求她在保洁休息时擦桌子,并强调“自己曾跪着整理线路”,这种工作方式的差异让她身心俱疲。尽管最终因恋人因素和习惯问题选择回归上海,但高昂的生活成本仍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月4000元房租加上日均50元的餐费,让她的积蓄所剩无几。“未来10年能否在这里买房,我没有信心。”她坦言。
与冯尚形成对比的是江西小伙刘昊(化名)的“低成本生活”。他入住的浦东青年公寓月租仅800元,这是浦东区落实“浦东青创15条”推出的政策性住房,通过“企业让利+财政补贴”模式,将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租金控制在2000元/月以内。申请者需满足高水平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3年内、名下无房等条件,目前该政策已惠及众多新上海人。
“有恒产者有恒心,对毕业生来说,租金不超过工资一半的房子就是‘恒产’。”刘昊算了一笔账:住房补贴降低生活成本后,他开始考虑购车计划。由于就读院校符合直接落户条件,购车手续相对简便。得知政策优势的冯尚也尝试申请,却因报名较晚需排队等待交通便利的公寓房源。
物质保障之外,上海的精神文化生态成为留住年轻人的关键。刘昊用“向上而包容”形容这座城市:“在街头,穿汉服的姑娘、戴洞洞鞋的上班族、动漫coser擦肩而过,没人会对你的选择指指点点。”这种“做自己”的自由,在他看来正是城市魅力的核心——从读研期间探索城市角落,到如今熟知地铁换乘路线与宝藏小店,上海用开放姿态接纳着每个个体的独特性。
冯尚同样感受到这种包容:“在上海,无论你打扮成什么样,都不会有人评头论足,这在我家乡很难想象。”这种气质对自我认知尚未稳固的年轻人尤为重要。城市发展程度虽会影响包容度的表现形式,但尊重个体选择、提供多元发展空间,已成为留住人才的共性需求。
尽管称上海为“第二故乡”,刘昊仍保持着清醒认知:“青年公寓3年期限是缓冲期,攒钱掌控生活才是重点。”他不会被户口、车子或家庭束缚,工作体验是核心考量标准。他的朋友为音乐剧留在上海,即便工作前景有限也不愿离开;但当深圳提供更好机会时,她选择迁徙并拓展了旅游新爱好——“人不会因城市改变本质,但会因选择丰富人生。”
冯尚则陷入“回家”与“留下”的纠结:“人总会美化未走过的路。”这种矛盾恰是年轻一代的生存写照——他们既渴望城市的包容与机遇,又向往家乡的熟悉与安稳。而城市能做的,或许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为这些探索自我的年轻人提供更多可能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