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网络心理直播课:疗愈效果如何?如何辨别靠谱课程?

时间:2025-11-18 06:12: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黄钰涵

凌晨1点,因与父亲激烈争吵而辗转难眠的林晓晨,在短视频平台又一次搜索“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影响”。这一次,她无意间点进一个心理直播间,主播温柔的声音传来:“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不是你的错,我能帮你把伤口转化为成长的铠甲。”连麦互动后,林晓晨第一次感到“被真正倾听”,随即预订了付费课程。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近年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出大量心理类直播间,以“3天摆脱原生家庭影响”“5招解决亲密关系困惑”等标签吸引观众。它们通过连麦互动、即时反馈和“速成”承诺,成为年轻人寻求心理支持的热门渠道。然而,这些课程真的能治愈心理创伤吗?又该如何辨别其专业性与可靠性?

直播间里的“被看见”:从倾诉到疗愈的尝试

20岁的林晓晨回忆起第一次连麦时的场景仍眼眶泛红:“小时候家里像战场,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摔锅砸碗是家常便饭。”长期压抑的环境让她变得敏感自卑。进入大学后,她通过“原生家庭”概念开始反思自我,但真正改变发生在心理直播间——咨询师不仅耐心倾听她的故事,还结合名校学术背景和1000+咨询个案经验,为她定制了系统性疏导方案。

“699元的课程费用不低,但老师讲得特别细腻,每个案例都像在‘演我’。”林晓晨说,课程不仅让她理解了父母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更通过微信群互助找到了情感共鸣,“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像黑暗中突然有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唐信峰指出,心理直播课的兴起反映了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矛盾。“专业心理咨询费用高、渠道有限,而直播间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匿名化的替代方案。”他强调,这种形式对部分轻度困惑者具有吸引力,但需警惕其边界与风险。

连麦背后的隐患:专业性与伦理的双重考验

并非所有心理直播都如林晓晨般幸运。95后程序员殷曦在情感危机中进入直播间,主播用“回避型依恋”“情感投射障碍”等专业术语拆解他的聊天记录,精准戳中焦虑。然而,当他套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话术模板”与女友沟通时,却被质问:“你是不是看了什么奇怪的东西?”

心理学专业研二学生刘桐曾围观一场连麦咨询,直言“不专业”:“来访者剖开内心,主播却随意评价,完全违背心理咨询伦理。”她指出,公开连麦可能泄露隐私,甚至造成二次创伤,“就算倾诉,也该在安全、信任的环境中,而非网络直播间。”

资质问题同样令人担忧。95后女生曾婷婷进入一个亲密关系直播间,主播声称有海外留学背景,却在她报出农历生日后,用“焦虑型依恋人格”等标签草率定义她。“这根本不是心理学!”曾婷婷果断退出。

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陈晓从事心理咨询20年,近5年开展过上百场直播课。她直言:“许多‘心理疗愈’与心理学无关,而是‘身心灵’的变种。”她批评部分直播间通过煽动情绪、灌输不专业理念激化家庭矛盾,“真正专业的咨询师不会在深夜直播,更不会靠推销课程盈利。”

擦亮双眼:如何辨别靠谱心理直播课?

26岁的陆雨薇报名过原生家庭主题直播课,却发现所谓“疗愈”不过是固定套路:每晚直播解读理论、学员反复书写“父母伤害清单”。两周后,她按课程提供的“和解话术”给母亲发短信,却换来责骂,“群友也说,学习后反而和父母关系更差了。”

唐信峰将心理健康服务划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学科普(知识讲授)、心理教育(知识+技术练习)、心理咨询/治疗(深度互动疗愈)。他指出,绝大多数心理直播课属于科普范畴,“知识提升不等于症状缓解,致病因素仍可能持续影响你。”

陈晓补充道,心理学课程无法“精确到个人”,“大道理都懂,但过不好一生”是常态。她建议,若听课过程中发现长期未解决的痛苦议题,应寻求专业帮助,并优先选择有资质、正规平台的课程。

如何辨别靠谱课程?

  • 查资质:看主播的学历教育、受训背景及咨询督导经验,避免选择背景模糊者。
  • 明形式:心理科普增长知识,心理教育含练习体验,但均无法替代心理咨询。
  • 看监管:健全法规政策,推动资质考核与法律监管,构建行业健康生态。

唐信峰期待更多专业咨询师加入直播行业:“他们能通过科学方式传播心理学知识,让公众受益。”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除唐信峰、陈晓、刘桐外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2日 04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