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愿为解压疗愈买单,情绪消费催生万亿级市场
从“悦己”到“疗愈”,从“兴趣社交”到“身份认同”,情绪价值产业正以疗愈服务、文创产品、体验消费等多元形态渗透生活场景。企业竞逐“心灵生意”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对情感共鸣与精神满足的强烈需求,一个规模超2万亿元的新兴市场正在崛起。
重庆李子坝的“窗口有笑脸”咖啡店,凭借“零接触”扫码点餐与窗口传递的温暖笑脸元素,精准击中年轻人“不愿被打扰却渴望温度”的心理。近一年内,该品牌快速扩张至近30家门店,成为情绪消费的典型注脚。而潮玩市场的火爆更印证了这一趋势:LABUBU、Jellycat等IP的互动式玩法,让捏捏玩具、盲盒、手办等成为年轻人解压的“精神刚需”。00后软件工程师刘畅的手机里存着20多个解压玩具链接,他坦言:“捏捏乐的‘咯吱’声是最有效的放松方式。”
《情绪消费崛起:2025年市场格局与未来走向》报告显示,自2013年以来,我国情绪消费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这一增长背后,是年轻人对“无用之用”的重新定义——毛绒玩具、香薰、数字头像等商品,因能提供抽盲盒的悬念感、手作的成就感,成为情感共鸣的载体。重庆大坪龙湖时代天街卡游门店经理透露,周末日均客流量超千人,月销售额破百万元,而店铺通过举办宝可梦王者争夺赛等社群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用户的情感连接。
在重庆,情绪消费的场景创新层出不穷。今年国庆开业的重庆光环花园城,以20米高的“世界树”、机械蜗牛等装置打造沉浸式“森林秘密基地”,吸引大量年轻人打卡。《2025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指出,超九成青年认可情绪价值,近六成愿为之付费。重庆市商务委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体验式、情感消费类商户销售额同比增长超35%,远超传统零售。
传统空间的转型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戴家巷悬崖步道将吊脚楼改造为创意集市,汇聚手作工作室、独立设计师品牌,周末日均人流量达2万人次,较改造前增长三倍。90后店主王雨桐表示:“年轻人来这里不仅是购物,更是为感受江景与老巷子的独特氛围。”而十八梯新式茶馆通过“山城雾语”特调茶等创意产品,将茶文化与年轻审美结合,日均销售400杯,月利润近3万元。美心红酒小镇负责人付孝军则强调:“文旅经济需靠情感温度留人,免费围炉煮茶、8D舞台直播等项目强化了互动体验。”
“情绪消费是社会心理需求与消费升级的必然产物,其未来发展需与科技、文旅等深度融合。”重庆工商大学研究员莫远明指出,通过技术赋能、形态创新与文化提升,情绪经济可成为新引擎。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则认为,情绪消费将推动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差异化、个性化竞争,提升国产品牌竞争力。重庆光环购物公园通过商业空间与自然生态融合,带动销售额提升25%以上,印证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政策层面,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新业态发展。工信部专家盘和林建议,企业可通过“IP+智能化”拓展细分领域,打造潮流文化爆品。然而,莫远明也提醒,情绪消费存在非理性行为风险、市场乱象及伦理问题,亟需政府部门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并提供精准配套服务。
从一杯咖啡的温暖到一座城的沉浸体验,情绪消费正重塑商业逻辑。当“心灵生意”成为新风口,企业需在创新与规范间找到平衡,方能在这场万亿级市场中行稳致远。
本报记者 李国 本报实习生 夏桂琰《工人日报》(2025年11月1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