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隆重举办。本次大会以“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文明乡风建设的有效路径与具体办法,为乡村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文明乡风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孩子满月、乔迁新居等场合,大操大办、攀比之风盛行,不仅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违背了传统礼俗的本意。如何打破这些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成为各地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广西阳朔县金宝乡,吴正军老两口正在为儿子吴金德筹办婚礼。老吴家收入全靠打零工,日子并不宽裕。以往,当地婚丧嫁娶时,同姓家族和邻居都会前来帮忙,但帮忙的同时也要办酒席,连续几天的流水席让不少家庭苦不堪言。这种攀比之风在全国多地都存在,中央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婚姻领域的移风易俗工作,但改变并非一蹴而就。
然而,今年吴金德的婚事却显得格外轻松与喜庆,节约了不少开支。这一变化得益于当地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广西阳朔婚姻登记处,新人进行结婚登记后,办事人员会主动推介婚礼简办,利用关键环节的关键人物进行宣介,推动婚俗思想认识的转变。
想法的转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群众真正认同并践行婚俗改革。当地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将红白事的操办规模、宴席标准等具体规定写入其中,使移风易俗成为群众自觉遵守的行为。朝阳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们将喜事规模不超过15桌、丧事规模不超过20桌、每桌宴席标准不超过400元等写入村规民约,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此外,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成员以婚礼“提调”的身份参与婚礼筹备,控制采买标准,既让客人吃好,又不铺张浪费。吴康锡就是吴正军家婚礼的“提调”之一,他忙前忙后,为婚礼的顺利进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移风易俗不仅是要改变陋习,更重要的是提升乡村的精神风貌。如何在移除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基础上,发展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活,倡导新时代科学理性的文明风尚,成为乡村移风易俗工作的新挑战。
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前村民闲暇时无所事事,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如今,随着免费农民画学习班的开设,不少村民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陈美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她通过参加农民画培训,不仅学到了绘画技术,还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当地民族特色进行创作,进步迅速,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画师。
“要么看点电视,要么就刷刷手机,又没有稳定的工作,孩子感冒了,可能兜里面就只有几十块。”陈美美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感慨万分。如今,她的画作多次入选各级画展,并被收录进画册中,最让她难忘的是入选202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进行了发言。
“我还记得我女儿一直问我,妈妈天上是什么?我说是飞机。你努力读书,我以后要跟着你一起去坐飞机。我没想到我女儿还没长大,我就因为画画坐飞机去了北京。真的画画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们家乡。”陈美美激动地说。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像陈美美一样因学习农民画而改变生活的村民不在少数。独峒镇作为三江农民画的起源地,镇上的侗画博物馆不仅展示着农民画的发展与历史,还在二楼搭建了创作平台。如今,闲暇时村民们不再聚在一起喝酒、打牌,而是来到这里绘画、交流,甚至有人搭起架子做起绘画直播。
杨共国是绘画36年的老画师,也是农民画免费学习班的老师。他见证了农民画从少有人问津到成为当地村民休闲生活一部分的转变。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的作者已超千人,还有更多的爱好者和学习者。他们创作的大量作品广受欢迎,三江农民画全产业链预估年产值约1200余万元。
在广西书画院、柳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的支持下,三江侗族自治县定期举办侗族农民画文化艺术节,还在当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程阳八寨建设了三江侗画博物馆,将三江农民画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农民画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倡导与约束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方式,使得群众乐于接受移风易俗并付诸行动。与此同时,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措施,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广西全区范围内,这些举措进一步推进了移风易俗工作,让乡村文明焕发出新的气象。
采访期间,记者深刻感受到了新时代文明风尚下农村活力满满的新生活。无论是因为爱情走在一起、不被高额彩礼和豪华婚宴所累的一对对新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爱意,还是陈美美和友人们相互支持、共同作画的兴奋场景,都让人感受到了他们向上、进取的生活态度。这就是移风易俗所带来的变化。风俗之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循序渐进、破立并举,让文明新风真正吹遍乡村的每个角落。
编辑丨田宇
摄像丨孙利民 黄海峻
策划丨余仁山
剪辑丨佟永杰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