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海南咖啡产业观察:风口期下的机遇与文旅融合新路径

时间:2025-11-19 06:3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阳禾

中新网海南澄迈11月16日电 (陈英清 李宇凡)提及海南岛,蓝天碧海、椰风海韵的形象深入人心,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热带岛屿还孕育着独具特色的咖啡文化。以福山咖啡、兴隆咖啡为代表的海南咖啡产业,正凭借历史底蕴与产业创新,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福山咖啡馆场景

侨缘启航:一杯咖啡里的烟火传承

“福山咖啡的根,是爱国华侨种下的。”海南福山咖啡联合有限公司董事长、海南省咖啡协会会长徐世炳向记者讲述了一段跨越近百年的产业史。1935年,华侨陈显彰将咖啡种子引入福山,开启规模化种植先河;上世纪70年代,徐世炳的父亲徐秀义恢复咖啡种植加工,注册“福山”商标并成立澄迈县首家咖啡加工厂,为产业奠定基础。

在徐世炳看来,福山咖啡的生命力源于与本土生活的深度融合。当地人“晨起一杯咖啡配油条”的饮食习惯,催生出咖啡馆、家庭作坊、田间咖啡角等多元消费场景。数据显示,福山镇80%的游客专程为体验“咖啡慢生活”而来。2017年,福山咖啡焙炒技艺被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世炳作为省级传承人,坚持采用木炭直火烘焙与焦糖裹匀的传统工艺,使咖啡豆呈现“初苦后甘、醇厚顺滑”的独特风味,成为海南人偏爱的咖啡品类。

福山咖啡豆特写

风口之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海南咖啡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徐世炳分析称,海南自贸港政策带动游客激增,瑞幸、库迪等品牌扩大市场容量,而海南咖啡“小而美”的差异化特色正被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从种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使咖啡成为福山镇的标志性符号。

然而,产业升级仍面临多重挑战:种植端受台风影响频繁,全省种植面积不足万亩;加工端依赖人工的传统焙炒工艺难以标准化;市场端供大于求,福山镇咖啡馆数量从2005年的几家激增至六七十家。对此,徐世炳提出“守正创新”策略:一方面坚守传统风味,另一方面通过福山咖啡职业学校培养标准化人才,每年输出200余名专业从业者。同时借鉴意大利商业街“错时营业”模式,呼吁政府加强经营指导,避免恶性竞争。

作为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试点企业,澄迈远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取俊则从政策红利角度提出发展路径。他介绍,公司通过深加工将咖啡豆制成冻干粉等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且借助“双15%”税收政策节省至少10%的成本,更易吸引高端人才。增值产品进入内地市场免关税的政策,进一步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保良古村咖啡体验场景

产业升级:从深加工到文旅融合

在传统产业转型中,咖啡与文旅的融合成为新突破口。海南澄迈保良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符策华在保良古村打造“咖啡+古村”沉浸式体验链,游客可参与咖啡种植、采摘、品鉴全流程,并购买创意咖啡周边产品。这种“咖啡的一生”情景体验模式,使客户复购率提升40%。

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则走出更宏观的产业整合之路。作为全国首个咖啡主题4A级景区,该镇集聚百余家企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文旅一体化链条,年营收突破亿元。通过举办中国福山咖啡杯国际咖啡师冠军赛、海南罗布斯塔咖啡生豆大赛等高端赛事,海南咖啡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徐取俊认为,此类活动不仅提升产业认知度,更为品质升级提供国际对标平台。

从侨乡种下的第一株咖啡苗,到如今涵盖深加工、文旅、赛事的完整生态,海南咖啡产业正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在自贸港政策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这杯“海南味道”的国际化征程,值得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