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 陈静)癌症治疗领域迎来突破性进展——中国科研团队通过创新研发的“纳米铠甲”技术,成功为CAR-T细胞治疗注入新活力,攻克了恶性间皮瘤等实体瘤的治疗瓶颈。这一成果不仅为患者带来生存希望,更标志着中国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近日,由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牵头,联合上海细胞治疗集团、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十余家科研与临床机构,共同完成了一项创新研究:通过为CAR-T细胞穿上“纳米铠甲”,成功实现恶性间皮瘤的精准治疗。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证实纳米抗体装甲化CAR-T细胞(NAC-T)可显著提升患者生存期,为实体瘤治疗开辟新路径。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源于体腔间皮组织的高侵袭性恶性肿瘤,约85%发生于胸膜。数据显示,患者一年生存率不足50%,标准治疗失败后复发率极高,后续治疗有效率不足30%,病情控制率仅70%。临床上迫切需要突破性治疗方案。
CAR-T疗法通过基因改造T细胞,使其具备识别并杀灭癌细胞的能力,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面对实体瘤时,传统CAR-T细胞易因“T细胞耗竭”失去战斗力——当它们深入肿瘤内部后,会被肿瘤微环境抑制,导致功能衰竭。这一难题成为攻克实体瘤的关键障碍。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抗PD-1纳米抗体”与靶向间皮素(MSLN)的CAR结合,打造出“装甲化”的NAC-T细胞。这种纳米抗体源自羊驼,体积仅为传统抗体的1/10,可精准“投送”至肿瘤部位,在特异性激活后大量分泌,有效阻断63.7%的T细胞表面抑制分子(PD-1),解除肿瘤微环境对免疫细胞的抑制,形成“免疫协同效应”。
临床Ⅰ期试验中,11例标准治疗失败的恶性间皮瘤患者接受NAC-T治疗,结果令人振奋:
在强化疗效的同时,科研团队还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了治疗安全性。联合扬州大学开发的“Baize(BZ)转座子系统”,基于斑马鱼基因转座机制改造而成,为基因编辑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工具。相关成果发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标志着中国在基因载体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纳米铠甲”突破疗效瓶颈,新型非病毒载体跨越安全门槛——这两项成果标志着中国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实现关键跨越。研究团队负责人、上海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钱其军教授表示:“我们正推动CAR-T疗法向肺癌、肝癌等更广泛的实体瘤领域迈进,未来有望为全球癌症患者提供中国方案。”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纳米抗体装甲化CAR-T细胞或将成为攻克实体瘤的“终极武器”,为癌症治疗带来革命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