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正式亮相。三名航天员中,一位佩戴金边眼镜、面容白皙的成员引发广泛关注——他就是拥有博士学位、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的张洪章。作为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之后,我国第二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他的出现让公众对“哪些科学家能上太空”产生了浓厚兴趣。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能进入太空的科学家需具备“科研能力+航天适配能力”的双重素质。他们通常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参与航天任务,这类专家需拥有特定专业背景,经过至少两年的航天训练,专门在太空完成地面上难以实现的关键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载荷专家的核心任务包括:独立操作实验设备、处理太空实验数据,并完成依赖太空独特环境推进的复杂研究。例如,张洪章作为高比能量电池技术研究学者,其设计的电源领域实验项目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任务,旨在攻克航天电源关键技术。此外,他还参与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等多项研究,展现了载荷专家跨领域科研的典型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载荷专家的选拔与具体航天任务紧密相关。执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时,会优先选拔生物学、医学领域专家;而空间天文观测任务则侧重于天文学、物理学背景的科研人员。
庞之浩指出,尽管载荷专家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低于航天驾驶员和飞行工程师,但仍需达到严格的航天标准。太空环境对人体挑战极大,载荷专家需具备:
此外,载荷专家不得有龋齿、慢性鼻炎、眼底病变等疾病,并需符合年龄、身高等基本条件。庞之浩强调:“知识结构与科研素质是核心,但身体素质是基础门槛。”
我国自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起,开始分类选拔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载荷专家作为非职业航天员,需通过为期2年半的系统训练:
完成训练后,候选人还需经历半年至1年的飞行乘组选拔。这一过程贯穿任务训练全程,直至发射当天结束,不仅评估个人能力,更考察乘组整体效能。即使已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若想再次上天也需重新参与选拔。
庞之浩总结:“成为太空科学家,既需要顶尖的科研实力,也需通过航天级的身体与心理考验。这是对人类智慧与极限的双重挑战。”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