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纪念馆的红柿子、鲁迅故居的白丁香、林海音故居的老槐树……这些季节限定景观正成为文化旅游新热点。当游客为“限定美景”奔赴名人故居,如何让这份热度从“一时打卡”延续为“四季常红”?
【文化中国行】季节限定景观出圈,名人故居如何破局季节性困境?
阅读提示
近年来,名人故居的“季节限定”景观频登热搜,从春日丁香到秋日红柿,自然时序与人文空间的碰撞吸引大量游客。但游客真正渴望的不仅是拍照打卡,更是与历史对话的文化体验。如何让名人故居突破季节限制,成为全年常青的文化地标?
霜降时节,北京老舍纪念馆的丹柿小院迎来高光时刻。火红的柿子缀满枝头,与灰墙青瓦构成一幅秋日画卷。来自河北的游客崔女士带着孩子驻足院中:“课本里的老舍先生突然变得鲜活,他像是住在隔壁的爷爷,和北平的秋一起活了过来。”
院内一张木桌上,观众留言簿写满跨越时空的对话:
“当我在橙黄橘绿时拜访您的小屋……我认为您又成为院外的落叶,柿子树下,厚土之上,以绵薄之力再续生命之光明……”
“老舍说北平的秋是人间天堂,而丹柿小院,是我们与先生对话的天堂。”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指出:“名人故居已突破传统景区季节性限制,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常红景点。故居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让游客真实感受名人成长环境与精神气息。”
全国多地名人故居正尝试突破传统展陈模式:齐白石故居的红石榴、鲁迅故居的白丁香、林海音故居的老槐树……这些“季节限定”景观与名人文化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场域。
“物与景宜,情景交融。”汪振军认为,自然景观为历史建筑增添灵动气息,但故居的核心魅力在于激活名人精神遗产。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强调:“游客需要的是精神收获,而非一张照片。能否引导游客重读名著?能否呈现作品中的现实启发?旅游应深化为对文化内涵的体悟。”
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转型案例颇具启示。这座曾是凌淑华故居的小院,如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地,既延续了徐志摩、齐白石等文化名人的历史记忆,又通过展览、演出吸引年轻群体。“房子和院子有了人,才有生命活力。”汪振军说。
徐虹指出,开发名人故居需精准把握历史坐标:“应以名人最突出成就为基点,向外衍生展示其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观,形成独特文化标识。”她建议通过留言集、摄影展等方式让游客参与文化创造,“当人们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故居就不再是静止的展馆,而是持续生长的文化空间。”
汪振军提出“活化利用三步走”:
1. 强化内容支撑:避免“空壳化”,通过文物展示、文化活动赋予空间生机;
2. 推动用途转变:打造城市书屋、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
3. 创新叙事方式:利用影视剧、短视频、实景剧等形式讲好名人故事。
政策层面,地方探索已初见成效。浙江省绍兴市发布的《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首次界定名人文化资源概念,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均列入保护对象,为全国提供范本。
“名人故居的终极价值,在于引领后人创造新的文化传奇。”徐虹认为,当故居既能承载历史厚度,又能激发当代共鸣,文化传承才会真正滋养精神生活。汪振军以河南为例:“开封刘青霞故居、商丘侯方域故居、郑州魏家大院……唯有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这些历史空间才能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从季节限定到四季常红,名人故居的转型之路,既是文化旅游的创新实践,更是对历史传承的深情回应。当游客在红柿树下读懂老舍的“北平之秋”,在白丁香旁重温鲁迅的文学世界,这些承载记忆的空间,终将化作滋养城市的文化基因。
(工人日报 记者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