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河套平原盐碱地变绿洲 塞北乡村庭院经济富民新路径

时间:2025-09-22 19:03: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令旗

【中新网巴彦淖尔9月22日电】题:河套平原盐碱地变绿洲 塞北乡村庭院经济富民新路径

记者 张林虎

秋日的河套平原乌拉特前旗,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滩披上绿装,闲置庭院变身“聚宝盆”。先锋镇通过科技手段破解盐碱难题,让芦耳、糯玉米在荒滩上茁壮成长;乌拉山镇三湖村则借助黄河水资源发展庭院经济,用小果园、小菜园编织出致富网络。两个乡镇以不同路径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芦耳种植基地

科技赋能:盐碱滩长出“金耳朵”

“八百里河套最东端,南临黄河北靠山,中间有个盐碱滩——说的就是我们这儿。”站在先锋镇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镇人大主席白勇回忆起三年前的场景仍感慨万千。当时土地板结严重,地表覆盖着厚厚盐霜,农作物几乎绝收。

转机出现在2022年。先锋镇组织干部赴多地考察,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实地调研,最终确定利用乌梁素海芦苇和玉米轴芯作为培养基,研发液体菌培育技术,发展对土壤要求较低的芦耳产业。这项创新不仅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每年消耗1.8万吨芦苇和9000吨玉米轴芯,更因芦苇天然含硒的特性,使生产的芦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泡发率远超普通木耳,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如今示范园已建成179栋种植棚、86栋晾晒棚,配套600平方米的“电商+农业智慧平台”综合大厅。主播们正通过直播向全国推介芦耳产品。“前三年每亩地流转费200元,年收入26万元;今年起涨至350元,年收入达45.5万元,全部发放给村民。”苏木图村党支部书记潘小忠介绍,加上菌棒培养基加工收入,村集体年增收超20万元,带动约50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

三湖村庭院经济

庭院革命:黄河岸边结出“致富果”

“节假日游客不断,日子比树上的果子还甜。”乌拉山镇三湖村村民王兴旺望着满树果实笑逐颜开。这个紧邻黄河、距城区仅十几分钟车程的革命老区,通过盘活庭院资源找到了发展新路径。

“我们把零散庭院整合起来发展采摘业,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村党支部书记乔六小介绍,全村406户中有300多户在庭院种植葡萄、李子、西梅等几十种特色水果。村委会还将闲置大院改造成集垂钓池、民宿、农家乐于一体的体验区,让庭院真正变成“绿色银行”。2024年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今年镇里又提供200多棵鸡心果、西梅树苗,计划打造35个示范庭院。

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

产业联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先锋镇与三湖村的发展实践,彰显了企业与村民合作的力量。先锋镇2023年引进的糯玉米初加工基地已成为新增长点。“我们自种200多亩,与村民签订1500亩订单,以每吨1400元回收,村民每亩增收500元。”企业负责人尹望伟介绍,两条生产线年产量达800多万棒,产品畅销北上广。

三湖村的庭院经济则带动了乡村旅游。周末游客络绎不绝,村民通过水果销售和农家乐就业实现双重增收。“以前院子闲置,现在种果树、开农家乐,年增收好几千元。”村民李伟的话道出了共同心声。

对于未来发展,白勇表示将引进辣椒加工厂和农业设施,在芦耳产业基础上延伸二三产业。乔六小则计划扩大示范庭院规模,让更多村民通过小庭院实现大增收。

从盐碱荒滩到产业园区,从闲置庭院到增收宝地,乌拉特前旗的实践证明:找准路径、选对产业,乡村就能焕发新活力,农民就能过上好日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