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季节限定景观走红,名人故居如何实现全年吸引力?

时间:2025-11-20 05:05:05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梁异

老舍纪念馆的红柿子、鲁迅故居的白丁香、林海音故居的老槐树……这些季节限定景观正成为名人故居的新名片。当游客为“打卡”而来,如何让文化记忆超越季节限制,实现全年吸引力?本文探讨名人故居从“季节限定”到“四季常红”的转型路径。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季节景观如何唤醒文化记忆?

霜降时节,北京老舍纪念馆的丹柿小院迎来高光时刻。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与灰瓦青砖的院落构成一幅秋日画卷。来自河北的游客崔女士带着孩子驻足观赏:“课本里的老舍先生,在这里变成了可触摸的‘邻居爷爷’。”她指着院中两棵1953年栽种的柿子树说,孩子通过观察柿子生长、阅读《四世同堂》片段,对文学巨匠的生活场景有了直观认知。

这种“物景交融”的体验,在留言簿上得到印证。一位游客写道:“当我在橙黄橘绿时拜访您的小屋……清秋有信,落字为安。”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分析,名人故居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结合,突破了传统展陈的平面化局限,成为“超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场域”。

从“打卡地”到“文化场”:如何深化游览体验?

全国多地名人故居正通过季节景观打造差异化IP:齐白石故居的红石榴、鲁迅故居的白丁香、林海音故居的老槐树……这些标志性植物与建筑共同构成文化符号。但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指出:“游客需要的是精神收获,而非一张照片。”她建议,故居运营应引导游客“由表及里”,例如通过重读名著、解析作品中的现实映射,将游览升华为文化体悟。

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转型提供借鉴。这座曾是凌淑华故居的院落,如今作为非遗展演地,通过举办文化沙龙、传统技艺工作坊,让空间“活”起来。汪振军强调:“房子和院子是文化创造的空间,有了人,才有生命活力。”

精准定位:如何打造独特文化标识?

徐虹认为,名人故居开发需把握“历史坐标”——以名人核心成就为基点,延伸展示生活场景。例如,以鲁迅的文学贡献为核心,延伸展示其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场景,形成差异化标识。她提出“从孤芳自赏到雅俗共赏”的转型方向:“通过留言集、摄影展等方式让游客参与文化创造,使故居成为持续生长的空间。”

政策层面也在推动创新。浙江省绍兴市发布的《名人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首次从时空维度界定保护对象,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汪振军以河南为例,建议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让开封刘青霞故居、商丘侯方域故居等承载历史的空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终极目标:让文化传承滋养精神生活

“名人故居的终极意义,在于引领后人创造新的文化传奇。”徐虹指出,当故居既能承载历史厚度,又能激发当代共鸣,文化传承才会真正丰盈。汪振军补充,通过影视剧、短视频、实景剧等多元叙事,以及文创产品开发,可让名人故事“破圈”传播。

从丹柿小院的秋日私语,到全国故居的四季探索,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正在展开。当季节景观成为文化IP的起点,名人故居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当代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