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 应妮)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推出的人文自然纪录片《中华古树》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该片以“树”为叙事主体,首次完整建立中华古树国家级影像档案库,系统梳理其文化价值与生态意义,通过多维度影像记录展现千年古树的生命传奇与人文故事。

纪录片《中华古树》海报。 节目组供图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数据,中国现存古树名木总数达508万余株,涵盖从百年到千年的不同树龄层级。这些古树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更以独特的生态智慧与文化象征意义,成为全球古树保护实践的典范样本。我国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构建法律保护体系,并依托智慧林业系统实现508万余株古树“一树一策”精准管理,每株古树均拥有电子身份档案与健康监测数据。

纪录片《中华古树》剧照。 节目组供图
为全方位呈现古树生态价值,《中华古树》摄制团队历时数年开展跨季节、跨气候带拍摄,记录古树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命状态。通过延时摄影、微距镜头等技术手段,影片既捕捉到古树年轮中沉淀的历史记忆,也展现了其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生存智慧。例如,黄山迎客松的枝干形态、秦岭千年银杏的根系网络等标志性画面,均通过创新影像语言呈现震撼的自然之美。
该片总导演表示:“每一株古树都是活着的文物,它们承载着地域记忆与民族精神。我们希望通过影像档案的建立,推动社会形成‘见树如见史’的生态文化共识。”目前,《中华古树》相关影像资料已纳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字资源库,为古树保护研究提供可视化参考。
据悉,纪录片《中华古树》共分8集,每集聚焦不同地域、不同树种的古树群落,后续将在央视网、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