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上海“小马桶”改造:以民生细节诠释人民城市理念

时间:2025-11-20 09:17:2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于晓

围绕小马桶推进大民生工程,生动诠释人民城市理念

一平方米的尊严:从民生需求看城市治理的温度

当76岁的程金鑫第一次触摸到家中崭新的抽水马桶时,指尖传来的湿润感让他下意识后退半步——密封胶还未干透的马桶,承载着这位上海老人半个世纪的等待。这个位于黄浦区贵州路的14平方米老屋,终于在2023年告别了手拎马桶的历史。从1993年全市80万只手拎马桶到如今仅剩几十户未改造,上海用3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静默的民生革命。

一、从“倒粪站”到独立卫生间:城市记忆中的如厕变迁

清晨4点的贵州路,曾被“倒马桶嘞——”的吆喝声划破寂静。1949年就居住在此的程金鑫记得,粪工拉着板车穿梭在石库门弄堂,街坊们提着木马桶排队倾倒的场景,构成了上海特有的市井画卷。据《上海市粪便处理手册》记载,1958年全市750万人口中,713万人的住所没有抽水马桶,市卫生局下设的粪便管理所统筹着28处粪码头与23个清洁管理段。

住房条件的差异在卫生设施上尤为明显。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陈洋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仅3.9平方米。花园洋房里的“四件套”(抽水马桶、洗手池、浴缸、淋浴)与旧式里弄的公共厕所形成鲜明对比。1986年《解放日报》报道显示,市区超六成家庭没有卫生设备,程金鑫结婚后甚至要转过头避开家人使用马桶的尴尬场景,成为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二、政策迭代:从“拆改留”到“留改拆并举”

上海的“马桶革命”始于1992年的“365危棚简屋改造”,仅用4年就拆除180万平方米危房。陈洋回忆,1994年上海启动“贴扩建改造”,通过北面扩建增加厨房卫生间,一年能消灭数万只马桶。2017年政策转向“留改拆并举”,大拆大建模式退出历史舞台,倒逼城市管理者探索新路径。

黄浦区作为旧改任务最重的中心城区,创新推出“综合修缮+抽户改造”模式。南京东路街道龙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陆顺凤见证了政策优化:2009年居民自费130元即可加装马桶,2015年政府补贴后费用降至110元。更突破性的是“抽户改造”——通过协议置换部分居民房屋,在腾出空间内建设独立卫生设施,一户对应一个隔间、一把钥匙。

三、细节攻坚:1.4万户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徐昌健透露,上海将分散项目统合为“拎马桶改造”专项工程,通过监测倒粪站使用频率反向排查活跃用户。2023年精准定位的264户中,程金鑫家的情况极具代表性:木楼梯下3平方米的斜角空间,既要容纳1.8米高的儿子使用,又要保护祖传八仙桌,施工方案反复修改三四次。

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改造,在宁波路体现得更为极致。时任牛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于滨描述,一个门洞16户人家形成的“七巧板”结构,让管道排布成为最大难题。施工队经理刘兵最终选择锯掉桌角、改推移门、挤压空间,用“几厘米几厘米地挤”的匠心,满足居民对尊严生活的追求。

四、超越马桶:民生保障的底线思维

如今上海仍保留几十户未加装马桶的居民,徐昌健强调:“政府尊重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后续想装随时可以。”这种包容性治理背后,是城市对民生底线的坚守。复旦大学教授熊易寒指出,科技创新看高线、经济发展看中线、民生保障看底线,“拎马桶”正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底线指标。

当程金鑫不再需要每天拎着马桶下70度陡梯,当陆顺凤看到老人们终于能在私密空间安心如厕,这场持续30年的民生工程,早已超越卫生设施改造本身。它见证着上海从“有地方住”向“住得舒适、安全、有尊严”的跨越,诠释着人民城市理念最生动的实践——把最弱势群体的需求放在心上,让每一平方米都承载尊严。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王潇 冯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