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天津、福建厦门、湖南长沙等地医院探访——免陪照护服务如何让患者安心、家属省心?
在住院接受脾切除手术期间,60岁的常津文因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免陪照护服务而受益匪浅。家属无需送餐、陪检、陪护,她本人也住得踏实安心。这一服务模式不仅体现了专业护理的周到,更让患者家属从繁重的陪护任务中解脱出来,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
免陪照护:并非“失陪”,而是专业照护的升级
免陪照护并非让患者无人陪伴,而是由专业护士或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全面的生活照护服务。这种模式不仅让患者安心,也让家属省心。常津文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17天,恢复良好,她感慨道:“专业护士照护得细致入微,全家都省心。”目前,天津已有34家三级公立医院推行免陪照护服务模式,覆盖247个病区、8812张床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旨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院免陪照护服务模式,增加服务供给,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应对老龄化:免陪照护纾解“一人住院全家忙”难题
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一人住院全家忙”成为许多家庭的现实困境。常津文便是典型案例:她不仅要赡养年迈的公公婆婆,还要照看年幼的孙子,家庭负担沉重。当她被确诊患有脾脏多发性囊肿需要手术治疗时,一度因家人陪护困难而犹豫。主治医生推荐她尝试免陪照护服务,最终她决定一试,并收获了满意的体验。
“不想给孩子添麻烦,而且护士照顾更专业。”常津文回忆起此前陪护公婆住院的经历:白天送饭、夜里陪床,单位医院两头跑,生活节奏被打乱,还经常忙中出错。相比之下,免陪照护服务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安心。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临床护理中心主任田丽介绍,为应对老龄化趋势,医院经过多年试点,探索出较为成熟的免陪照护服务模式。由一名当班责任护士带领1至2名助理护士,负责3间普通病房,为10到12名患者提供护理治疗、饮食起居、健康指导、康复锻炼等全方位服务。
智能化管理:提升免陪照护效率与质量
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胆外科病区,除了每天下午的探视时间,几乎看不到家属的身影。护士如何服务患者?记者在病房看到,每名患者床头都设置了呼叫器,按下按键后,护士的电子手表便会响起提示。护士推着治疗车在病房内不间断巡视,根据即时信息提示前往患者所在床位开展照护。
为提升免陪照护效率,每名护士还配备了移动护理手持终端,集数据采集、患者管理、医嘱执行确认于一体。田丽表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每天帮他们洗脚时,会注意观察足部皮温、足背动脉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通知医生检查是否存在下肢血栓。
在营养科,厨房墙上贴满了免陪照护患者的特殊“处方”——膳食医嘱单。糖尿病患者的馒头大小不一,精确到克;流食温度、软食质地、各种忌口偏好都对应具体的病床号。餐后,剩饭要带回营养科,以便医生掌握患者每餐摄入量。田丽强调:“餐饮服务是医疗行为的延伸。”
厦门模式:个性化膳食医嘱与在线订餐服务
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电子膳食医嘱单实时推送至营养科,由营养师根据患者低糖、低盐等需求制定个性化治疗套餐。免陪照护患者可请护理员代为订餐,或通过手机登录医院APP进入专属点餐界面,系统自动筛选并展示符合其治疗需求的套餐选项,每份套餐清晰标注营养成分和热量值。
患者郑强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今年9月从福建漳州来到厦门就诊接受支架介入手术治疗。他指着住院费用清单中的“护理费”一栏给记者看:包含三餐饮食在内,每天120元,“比自己雇护工划算。”目前,厦门市有11家医疗机构共51个病区开展24小时免陪照护服务,累计服务患者超过12万人次。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护士与医疗护理员担纲多元发展模式
承担起原本由家属或护工负责的患者生活护理,护士能接受吗?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内科护士长赵莹坦言,起初也曾担心工作量增加、人手不够,但得益于护理流程优化,工作量有增有减。减少的是病房外的事务性工作,如配液、接送患者检查等;增加的是患者护理服务,如协助患者如厕、观察病情等。
赵莹曾发现一名患者大便异常,判断其可能腹内出血,第一时间上报为医生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能在工作中体现专业价值,很有成就感。”她自豪地说。近年来,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累计规范完善各项护理制度、流程248项,建立临床护理路径41种,确保所有患者都有人管。
为充分调动护士参与免陪照护的积极性,医院将绩效工资与承担免陪照护工作挂钩,以岗位、工时、质量等指标赋予权重,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目前,全市68%的三级公立医院已实现服务覆盖,提前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医疗护理员:从“搞卫生”到“观病情”的专业化提升
拥有近20年陪护经验的卢志敦亲历了从护工到医疗护理员的转身。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61病室,他正在记录当天为患者第八次翻身的时间。“服务升级了,责任也更明确。”卢志敦以处理患者排泄物为例,以前处理干净就行了,现在会观察造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护士。
从“搞卫生”到“观病情”,一词之变折射出照护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今年4月以来,卢志敦已参加10余次培训,包括服务技能、院感防控等内容。湘雅医院副院长钱招昕表示:“免陪照护不是免责照护,医院接过的是服务,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厦门经验:规范化管理与智能化监测提升职业稳定性
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医院护理部和第三方公司共同对医疗护理员开展考核。免陪照护服务费由医院统一收取后再和第三方公司结算,公司需根据护理员考核情况发放工资。这种规范化管理提升了专业化水平,也提高了职业稳定性。相较于流动性较大的护工群体,该医院医疗护理员队伍稳定性高,季度离职率小于10%。
44岁的韩艳敏已在该医院心内四科担任医疗护理员4年多。她晃了晃手腕上的智能手表说:“重点患者的一举一动都能即时掌握。”医院引入智能化监测设备后,一旦高风险免陪照护患者有起身或离床动作,警报会即时推送至医疗护理员的智能手表上。目前,该医院已设计开发了28项护理子系统和32项护理信息专案,为免陪照护服务搭建智能网。
收费模式:坚持自愿原则,按需分类确定照护等级
住院开销往往不小,免陪照护费用是否构成负担?在长沙市第四医院住院部结算窗口,记者遇到来办出院手续的患者余正。住院15天,免陪照护费用1620元。69岁的余正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从老家湖南岳阳来到长沙问诊。手术前他选择了20元/日的基础照护模式;手术后无法下床行走时,便将护理级别提升至140元/日的共享照护模式。
长沙市第四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永恒介绍:“坚持自愿原则,按需分类确定患者照护等级,免陪照护费用差异对应服务梯度。患者可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择、灵活动态调整。”目前,该医院逾七成住院患者选择免陪照护服务,其中约60%选择基础照护服务;10%以上选择共享照护服务;2%至3%选择专属照护服务。
推广路径:加强人才储备,出台相关标准,引入市场化企业
相较于传统护工,医疗护理员的收费标准下降不少,在非“一对一”模式下服务时长也有所减少,但服务质量并未下降。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医疗护理员燕维兰认为:“护理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时长,工作效率更加重要。”她干了多年护工后自愿转成医疗护理员,经过系统培训后不仅能提供洗漱、喂食等生活照护,还能提供康复锻炼等专业护理。
随着职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不少新人被吸引加入医疗护理员队伍。长沙市第四医院胸心乳甲外科医疗护理员谢道桂便是其中之一。她一手搀扶患者一手反折引流管的动作娴熟利落。“胸腔术后患者如厕时需将留置胸腔的引流管反折防止引流物倒流……”她对操作规范了然于胸。专业照护源于系统培训,该医院特地安排了一名护士担任医疗护理员管理专干每月定期授课。
作为湖南省试点推行免陪照护服务最早的医院之一,长沙市第四医院是湖南省109家可对医疗护理员进行培训的机构之一。今年以来湖南省已培训医疗护理员近1万人次。免陪照护服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市场化企业、加强专业护理人员储备是关键。
北京康护之家健康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培训师刘敏正为医疗护理员讲授术后照护要领。这家企业在全国布局了8个自建培训基地和10余个联合培训基地,聘用管理的护理员达5万余名,合作医院超过300家,累计服务患者300余万人次。从甘肃老家来天津务工的庞继霞3年前入职康护之家,在天津市南开医院全科病房从事护理工作,“掌握了一技之长,月收入近8000元!”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郑强、余正为化名)
本报记者 李家鼎 申智林 刘晓宇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31日 第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