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 应妮)10月31日,国内首款音乐脑机接口“央音一号”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正式发布。这一由中央音乐学院自主研发的跨学科产品,首次将脑机接口技术、音乐大模型与人工智能音乐治疗系统深度融合,标志着我国在音乐与神经科学交叉领域迈入国际前沿行列。

中央音乐学院发布音乐脑机接口“央音一号”。 中央音乐学院供图
据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李小兵教授介绍,“央音一号”突破传统技术边界,集成了多通道神经信号采集、情绪识别算法、音乐生成模型及AI治疗系统四大核心模块。该设备通过非侵入式头环实时捕捉脑电信号,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解析用户情绪状态,并动态生成个性化音乐干预方案,实现“音乐-神经”的双向交互反馈。
从产品设计来看,“央音一号”采用轻量化头环式设计,重量仅300克,配备8组高精度传感器与低功耗芯片组。其搭载的AI音乐治疗师系统可自主分析用户压力指数、专注度等12项神经指标,并从百万级音乐库中匹配最适合的旋律节奏。例如当检测到焦虑情绪时,系统会优先推送60-80BPM的慢板钢琴曲;针对注意力分散场景,则生成具有α波诱导效应的电子音乐。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科技”战略的核心成果,“央音一号”已规划三大应用方向:在医疗领域联合三甲医院开展抑郁症辅助治疗研究;在教育场景与重点中学合作开发专注力训练课程;在消费市场推出企业级压力管理解决方案。目前团队正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预计2026年前完成2000例临床样本测试。
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依托的“音乐人工智能与脑科学”团队于2023年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该团队汇聚了4位院士级顾问、12名国家级人才,形成“院士领衔-青年骨干-硕博梯队”的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已培养27名交叉学科博士,在Nature子刊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7篇,持有发明专利23项,持续引领“音乐-AI-脑科学”领域的原创研究。
随着“央音一号”的发布,中央音乐学院正式开启音乐科技产业化进程。据透露,首批500台工程样机将于2025年Q1投入试点应用,重点覆盖医疗康复、智慧教育、企业服务三大场景。这项融合艺术与科学的创新成果,或将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边界,为神经科学、音乐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开辟全新研究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