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1月19日电 题:青海沙棘产业如何破局?专家:补深加工短板,延伸全产业链
作者 李江宁
青海省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全国领先的沙棘资源储备,但产业发展长期受制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断裂等瓶颈。11月19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在西宁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破解困局需从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三向突破,构建全链条发展体系。
深加工外流侵蚀产业利润
“青海每年产出大量沙棘原料,但80%以上需运往邻省加工。”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罗红梅在调研中发现,本地深加工环节的缺失直接导致运输成本增加15%-20%,严重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她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年采购沙棘原料2000吨,因外运加工每年损失超300万元。
中国林科院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处副处长银晓博对比南方经济林产业经验后强调:“完整的加工-销售闭环可使产业附加值提升3-5倍。”他建议青海借鉴云南核桃产业模式,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将原料就地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沙棘林退化危机迫在眉睫
在种植端,罗红梅团队发现全省60%以上沙棘林存在老化问题。“沙棘盛果期仅8-12年,目前大量20年以上林分已进入衰退期。”她解释称,管理粗放的林区退化速度更快,部分区域产量较巅峰期下降40%。
针对沙棘雌雄异株特性导致的效率损失,罗红梅提出“精准间伐”方案:“通过无人机测绘确定雄株分布,科学去除30%-40%的过剩雄株,可使雌株结果量提升25%。”该技术已在内蒙古试点成功,亩产从150公斤增至190公斤。
三管齐下构建产业生态
对于破局路径,专家团队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青海沙棘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节点。”银晓博展望,通过3-5年努力,有望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带动10万农牧民增收。这片高原上的“金色果实”,正在书写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