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网络心理直播课:疗愈新途径还是流量陷阱?

时间:2025-11-20 23:29: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黄钰涵

凌晨1点,林晓晨蜷缩在床上,因与父亲的激烈争吵而辗转难眠。她习惯性地打开短视频平台,再次搜索“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次,一个心理直播间的标题吸引了她的注意——“原生家庭不是你的错,我能帮你把伤口变成铠甲”。带着一丝期待,她点进了直播间,主播温柔的声音和专业的分析让她感到“被听见”。连麦互动后,林晓晨决定预订付费课程,希望找到疗愈自己的方法。

同样在深夜,95后程序员殷曦因情感危机陷入焦虑。他在心理直播间遇到了自称资深心理咨询师的主播,对方用“回避型依恋”“情感投射障碍”等专业术语拆解他的聊天记录,精准戳中了他的痛点。然而,当他试图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话术模板”与女友沟通时,却遭到了质疑:“你是不是看了什么奇怪的东西?”殷曦无奈地感叹:“好像并没有什么效果。”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上的心理类直播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3天摆脱原生家庭影响”“5招解决亲密关系困惑”“10句话让孩子远离抑郁”等速成标签吸引观众,引导互动并推销课程。然而,这些直播间里的心理课究竟是否靠谱?年轻人又该如何分辨?

在直播间“被看见”:疗愈的希望与现实的落差

20岁的林晓晨第一次在心理直播间与咨询师连麦时,忍不住哭了。她回忆起童年:“小时候我家就像‘战场’,爸妈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摔锅砸碗就像家常便饭。”长期压抑的环境让她变得敏感自卑。进入大学后,她第一次接触到“原生家庭”的概念,并在直播间找到了倾诉的出口。主播的耐心倾听和温柔建议让她感到温暖,最终她花费699元购买了付费课程。

令林晓晨惊喜的是,课程内容细腻且贴近她的经历。“每一个案例仿佛都在‘演我’,让我看到了小时候的委屈和无奈。”她说。课程还建立了学员微信群,大家互相鼓励,分享困惑,这种被理解的感觉让她感到温暖。“这门课不仅是学习,也是一次疗愈。我理解了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在寻找和他们相处的新方式。”林晓晨说,尽管家庭氛围一时难以改善,但她希望未来能与父母的关系更好。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唐信峰指出,心理直播间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状。“专业心理咨询费用较高,而线上直播能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帮助,吸引了许多存在困惑但未能寻求到专业渠道的人。”他说。此外,网络心理直播的匿名性也为许多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倾诉环境,让他们在“陌生人树洞”中获得情感支持。

唐信峰认为,在不违反法律和伦理的前提下,如果心理直播能满足公众需求并带来有效帮助,是一种可行的陪伴方式。但他也强调,主播需遵循心理咨询伦理,保护来访者隐私,避免因公开连麦或引导购买课程而引发伦理问题。

心理直播间连麦潜藏风险:专业性与伦理的考验

心理学专业研二学生刘桐曾围观过一次心理直播课上的连麦咨询,她对主播的专业性表示质疑:“来访者剖开内心,主播却随意评价,这根本不专业。”她指出,心理咨询应在信任和安全的环境中进行,而非网络公开场合,否则可能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

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参差不齐也是一大问题。95后女生曾婷婷曾进入一个亲密关系心理直播间,主播声称有海外留学经历,并承诺“三句话疗愈不了你,是我的错”。然而,当曾婷婷报出自己的农历生日后,主播却用一套理论给她贴上“焦虑型依恋人格”的标签。曾婷婷感到疑惑,主播却笃定地说:“这是你潜意识里的东西,你可能自己都察觉不到。”她果断退出了直播间,认为这个主播“根本不靠谱”。

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陈晓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和咨询20年,也开展过上百场心理直播课。她指出,许多所谓的“心理疗愈”与心理学无关,而是关于“身心灵”的探讨,其中原生家庭话题是重灾区。“不专业的理念灌输可能激化父母与子女的矛盾,让关系变得更糟。”陈晓说,“真正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会在深夜直播,更不会煽动观众情绪或推销课程。”

陈晓认为,许多心理直播间的连麦模式只能算是心理倾诉,而非心理咨询。短时间、公开的环境无法解决核心问题,反而可能让伤口反复暴露,加重创伤。“专业的心理咨询会为你清创并包扎,而心理直播中的公开倾诉则像把伤口反复扒开给别人看。”她解释道。

擦亮双眼:如何分辨靠谱的心理直播课与咨询师

26岁的陆雨薇也曾报名过关于原生家庭的心理直播课。群组里300多人分享着相似的创伤:被父母贬低的职员、遭家暴的大学生、因催婚抑郁的独生女。然而,所谓的“疗愈”却是固定套路——每晚直播解读《原生家庭创伤十大症状》,学员反复书写“父母伤害清单”。两周后,陆雨薇发现课程提供的“和解话术”让家庭矛盾更激化,而心理学理论虽增加了,具体操作方式却不适合自己。“还有群友说,学习后反而对父母有了更大的怨气。”她说。

唐信峰指出,心理健康服务可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学科普、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治疗。心理直播课大多属于科普部分,能增长知识但难以带来症状的显著缓解。他与学生开展的研究表明,科普讲座能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但对社交焦虑症状的缓解效果有限。“这说明,知识的提升不能带来症状的疗愈,致病因素和土壤依旧会影响你。”唐信峰说,“要得到显著改变,还需进行更深度的干预,如心理教育或专业心理咨询。”

陈晓也提醒,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具有不可重复性,心理学的课程往往无法“精确到本人”。“如果寄希望于心理直播课彻底解决成长问题,不要抱太高期待。”她说,“可以先学习理论,若察觉到痛苦或长久未解决的议题,需寻求专业帮助,并寻找有资质的正规平台。”

如何分辨靠谱的心理直播课和咨询师?唐信峰建议,首先看主播的学历教育、受训背景和咨询经验。如果背景含糊或不敢明确写出,则存在风险。其次,心理直播的形式和效果需提前知晓:科普能增长知识,心理教育可能带来实质性疗愈,但都无法替代心理咨询。

为此,健全网络心理直播的相关法规政策十分重要。唐信峰期待更多专业心理咨询师进入行业,通过新媒体传播科学、有循证依据的心理学知识,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专业人士的加入能让心理学内容更好地科普出去,避免流量陷阱,真正帮助到需要的人。”他说。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除唐信峰、陈晓、刘桐外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2日 04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