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30日电(记者 陈静)全国首个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体重管理服务指引》(以下简称“服务指引”)30日正式发布。这一里程碑式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上海的社区体重管理工作从“逐步探索”阶段正式迈入“标准化实践”的新阶段,为全国“体重管理年”相关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
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上海市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牵头组织专家团队,历时数月编制完成该“服务指引”。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操作手册”,其明确了体重管理服务的规范流程与质量标准,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科学、高效的体重干预提供了系统性指导。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转变,超重、肥胖及其引发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首要因素。体重管理已从个人健康需求升级为关乎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公共卫生工程。然而,基层实践中缺乏统一标准、服务碎片化等问题长期制约着管理成效。此次发布的“服务指引”从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人员配置与职责、标准化工作流程、人群分类管理要点、质量监控体系五大核心维度切入,构建了覆盖全流程、可落地执行的服务框架,为基层实践提供了“精准导航”。
上海在社区体重管理服务网络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截至目前,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已有181家开设体重管理专科门诊,覆盖率超73%。这些“家门口”的门诊由居民信赖的家庭医生团队主导,提供涵盖健康风险评估、个性化营养方案制定、运动干预指导及行为矫正的一站式服务,让专业体重管理触手可及。同时,上海238家智慧健康驿站正全面升级,新增体重管理功能模块,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数据动态监测与健康风险预警。
今年以来,上海市创新将体重管理深度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浦东、长宁、虹口、宝山、杨浦、青浦、奉贤7个区率先试点。各试点区通过培训家庭医生掌握运动指导技能,结合体质评估结果为签约居民定制“运动+饮食”双轨干预方案。更关键的是,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全程陪伴式服务:通过定期随访动态监测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优化调整方案;同时给予心理支持与健康激励,有效破解了传统体重管理“易反弹、难坚持”的痛点。这种基于信任的长期契约式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参与度与依从性。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服务指引”的落地机制,推动更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同时加强与教育、体育等部门的协同,构建“医防融合、全域联动”的体重管理新格局,为全国基层健康管理提供“上海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