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湖南红色旅游新趋势:从打卡到深度体验,吸引年轻群体

时间:2025-11-21 08:07:30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胡寒笑

将静态历史转化为动态体验场景,湖南探索红色旅游新业态,打造全国热门红色旅游目的地

从“打卡”到“体验”:年轻人成为红色场馆新主角

线上参与红色知识答题赢取“红色寻访护照”,线下集章记录“红色印记探寻之旅”兑换文创礼品……在2025年长沙“湘见长沙红”红色追寻季活动中,27座红色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为游客打造沉浸式红色旅游新体验。这场持续数月的活动,让新民学会旧址、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等场馆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红色地标”。

湖南作为革命文物资源大省,正通过“红色资源+创新表达”的深度融合,推动红色旅游从“参观式”向“体验式”转型。据统计,今年暑期以来,韶山景区研学团数量同比增长超60%,其中家庭亲子团占比达75%,年轻群体正成为红色旅游的核心消费力。

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文化“活”在当下

在韶山冲,全息投影技术重现《沁园春·雪》创作场景,观众跟随演员的朗诵穿越时空,感受伟人胸怀;周立波故居通过还原《山乡巨变》经典场景,推出“穿粗布衣、挑扁担粮”的沉浸式乡村体验;通道转兵纪念馆则创新打造“音乐思政课”,游客在《十送红军》的旋律中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这种互动式学习比单纯看展板印象深刻得多。”参加韶山研学的学生王艺京表示。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推出的“小红星讲解员”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演绎等方式,让青少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数据显示,该馆今年接待的00后游客占比达42%,较去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

科技赋能:打造年轻化红色IP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3D推演系统,让游客通过手势操作即可“拆解”文物细节;彭德怀纪念馆的AI导游“口袋导游”,能在3秒内解析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运用AI技术修复的《雷锋》彩色版,在抖音平台播放量突破2亿次。

“科技+场景”的交互模式正在重塑红色旅游的传播逻辑。湘西德夯苗寨的5D实景剧《德夯幻境》,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再现1938年湘西烽火,观众可手持“情报”参与剧情推进。这种“剧宴交融”的创新形式,使该景区暑期夜间客流量同比增长300%。

湖南省委党校教师姚璐指出:“通过VR/AR技术打破空间限制,用强交互设计增强代入感,湖南正在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红色文旅数字矩阵。”目前,全省已有85%的红色场馆完成数字化升级,线上展陈访问量突破5亿人次。

产业融合:延长红色旅游消费链

<

长沙县“将军故里”联盟整合杨开慧故居等资源,推出“红色+非遗+民宿”研学套餐,游客可体验湘绣制作、住特色民宿,人均停留时间从1天延长至3天;十八洞村依托“精准扶贫”首倡地优势,打造“红色教育+农事体验”线路,今年文旅综合收入突破8000万元;711矿工业遗址通过“红色教育+温泉康养”模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这种“红色+”的产业生态正在释放乘数效应。据湖南省文旅厅数据,今年全省红色旅游直接带动餐饮、住宿、文创消费同比增长45%,形成“一日红色游、多日深度游”的消费格局。沙洲村通过开发“半条被子”主题文创产品,实现年产值超2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较2019年增长2.3倍。

从“打卡地”到“精神家园”,湖南红色旅游正通过内容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三维驱动,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当红色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生活,这场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湖南答卷。

(本文数据来源:湖南省文旅厅、各红色场馆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