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1月15日电(范宇斌)“仪表是工业体系的神经末梢,差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在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仪表维修车间里,57岁的技能大师富小青依然保持着每天巡检的习惯。37年如一日扎根石化一线,他从学徒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从普通维修工蜕变为技术攻关带头人,用“毫厘之间见真章”的坚守,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匠心传奇。
近日荣获“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称号的富小青,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坦言:“仪表维修是难而正确的事,每个细节都关乎生产安全。”1988年,正值上海石化建设黄金期,高中毕业的富小青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仪表车间最年轻的学徒。面对同事们专业出身的背景,这位物理爱好者选择“笨鸟先飞”——三年间跟随所有师傅现场作业,白天观察记录,晚上钻研图纸,值班间隙反复拆装设备练习。
富小青(右)工作时的场景。 受访者供图
1989年,入职仅两年的富小青便斩获厂级先进工作者和检修三等功,两张奖状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业务能力是获得尊重的关键”,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不断突破。1993年上海石化推进DCS系统改造时,他凭借扎实基础承担技术准备重任,实现从碎片化维修到系统化管理的跨越,此后参与单位所有技改项目。
在技术维修领域,富小青练就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绝技。1998年至2008年间,他将进口仪表维修精度提升至芯片级,通过研磨精密阀门、改进填料等创新,使设备寿命延长3倍以上。自主设计的26项特殊工装中,多项获得国家专利;系统优化解决的42项生产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千万元。他的技术影响力更走出上海石化——1997年赴山东解决进口设备启动难题,2000年参与国家“九五”重点项目建设,2003年为俄罗斯企业培训破解15年技术困局,2005年带领团队完成上海石化首次纯技术输出。
2020年,富小青迎来职业生涯新挑战。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承接的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量产任务,让这位仪表专家跨界进入氢能领域。作为组装与技术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攻克氢气燃烧控制、外壳材料耐温等难题,研发的创新工装使组装效率提升40%,保障了火种采集和传递的万无一失。当看到自己参与研发的火炬在鸟巢点燃时,这位老工匠眼眶湿润:“这是石化人最荣耀的时刻。”
富小青(右三)在冬奥火炬研发现场。 受访者供图
“技能传承比技术突破更重要。”2015年成立的“富小青创新工作室”,如今已成为石化行业知名的技术攻关基地和人才摇篮。在这里,他将37年经验拆解为200多个案例模块,从设备原理到维修技巧,从创新思路到职业操守,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技工。工作室培养的30余名技术骨干中,已有5人获得省部级技术能手称号。
从工段长到设备管理负责人,再到科研人员,岗位不断变换的富小青始终保持着对技术的纯粹热爱。“每解决一个难题,每保障一套设备平稳运行,都能感受到价值感。”他常对新入职的年轻人说:“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提升业务能力永远是立身之本。”如今,这位坚守一线37年的“螺丝钉”,依然在毫厘之间追寻着技术的极致,用匠心诠释着产业工人的时代担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