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尤溪11月21日电 (雷朝良 吴振湖)初冬时节,闽中山区层林尽染。在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华口溪管护站的杉木第3代种子园内,工人们正攀爬十余米高的杉树,徒手采摘饱满下垂的球果。林间人影穿梭,树下果实成袋,构成一幅繁忙的丰收画卷。
图为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无人机拍摄)吴振湖摄
"我们从11月5日启动集中采收,预计持续一个月。"华口溪管护站站长陈俊生介绍,今年球果长势显著优于往年,挂果率提升30%以上。为保障种子质量,基地实施三重筛选机制:采收时优先选取母树生长健壮、果形饱满的球果,现场剔除劣果;运输过程中避免挤压损伤;加工前再次进行风选除杂。
目前基地每日投入15-20名专业采工,日采新鲜球果约3000斤。按当前进度估算,本季总采收量将达10-12万斤,经脱粒、晾晒等工序后,可制成3500-4000斤优质杉木种子,满足20余万亩造林育苗需求。这些种子发芽率达92%以上,抗逆性较普通种子提升15%。
平摊晾干工序。吴振湖摄
华口溪管护站始建于1977年,1987年在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与省林科院技术支持下,先后建成杉木第1、2代种子园。2006年引入第3代种子园,2009年获评首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现950亩的第3代种子园经过16年科学抚育,已进入稳产期,年均产良种超2000公斤。
"我们培育的良种连续15年保持全省领先,种子远销江西、广西、安徽等8省区。"有着40年从业经验的老技术员周而金自豪地说,基地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常出现"边采收边发货"的供不应求局面。去年仅江西一省就订购种子800公斤,可满足4万亩造林需求。
良种特写。吴振湖摄
良种推广带来的生态效益显著。尤溪县汤川乡黄林村林农黄惠明2007年使用基地种子造林35亩,2022年通过碳汇交易获得首期收益2251元。"这片林子胸径平均达18厘米,每亩蓄积量超12立方米,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陈俊生算了一笔生态账:500克种子可育7000株苗,种植35亩林地,第3代良种累计推广80万亩,相当于新增碳汇库120万吨。
在加工场区,球果经烘干、晾晒、风筛等12道工序,最终变为乌黑油亮的良种。而良种选育的革新仍在继续:2023年春,在国家林草局杉木良种繁育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郑仁华指导下,基地建成58亩的第3.5代种子园。
"这是从300余份第3代优良材料中精选25份进行嫁接,相当于优中选优的'超级种子库'。"郑仁华解释,新种子园采用无人机授粉、智能环境监测等新技术,球果产量较第3代提升40%,种子千粒重增加8克。今年首批结实的2800株母株,预计11月底采收,可产出首批第3.5代种子。
从第1代到3.5代,尤溪杉木良种完成四次迭代升级。这片承载着国土绿化使命的土地,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持续输出优质生态产品,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绿色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