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烟台10月30日电 题:烟台手艺人创新传承:古老漆艺变身现代潮品引领新风尚
作者 杨馥宁 王娇妮
秋意渐浓时,用色彩斑斓的漆器点缀家居空间,或以精致的漆艺发饰搭配新中式穿搭,正成为年轻群体追捧的生活美学。在山东烟台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间漆器工坊内,手艺人王亚琴正用巧思让千年漆艺焕发新生——她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打造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漆艺潮品。

图为王亚琴在为漆器抛光。刘昊 摄
制作一件漆艺发簪需经历数十道工序:以檀木为胎体,反复打磨至肌理细腻;髹涂30余层天然大漆作为底料;在漆未干时嵌入螺钿薄片,再覆盖数十层漆层封存;待完全干燥后,用砂纸逐层打磨,让螺钿花纹与漆层形成温润的渐变效果。"从选材到成品往往需要数月时间,每个环节都考验匠人的耐心。"王亚琴手持正在抛光的发簪介绍道,仅上漆工序就需重复30至80次,湿度控制稍有偏差便会影响成品质量。
作为家族漆艺第三代传人,王亚琴从事创作已逾二十载。她突破传统器物范畴,将漆艺延伸至首饰、茶具、文房用品等领域。"漆器不应只是博物馆的展品,更要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她通过调整漆层厚度、创新镶嵌工艺,让传统漆器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例如其设计的漆艺手镯,采用渐变晕染技法,在黑色漆底上呈现流动的朱红色纹路,既保留大漆的温润质感,又增添了时尚气息。

图为王亚琴创新设计的漆艺产品。刘昊 摄
面对机械化生产的冲击,王亚琴坚持全手工制作:"每件作品都带着匠人的体温,反复髹涂形成的漆层厚度达0.5毫米以上,这种质感是机器无法复制的。"她透露,大漆具有防水、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性,但制作过程对环境要求严苛——湿度需保持在70%左右,温度控制在25℃最佳,否则易出现起皱或干裂等问题。
随着国风文化兴起,王亚琴的创作迎来新机遇。其工作室已推出30余种漆艺产品,其中发簪、手镯等饰品因与新中式服装搭配效果出众,成为年轻消费者热捧的"出片神器"。"有客人反馈,佩戴我们的漆艺发簪参加汉服活动,既典雅又彰显个性。"为扩大传播,她还开设漆扇绘制、漆珠制作等体验课程,让参与者在调漆、描绘、打磨的过程中感受传统工艺魅力。数据显示,其工作室今年已接待体验游客超2000人次,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播放量突破50万次。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使用。"王亚琴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漆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通过开发手机壳、车载香薰等实用品,让这门古老技艺持续创造时代美学价值。正如她常说的:"当年轻人愿意把漆器戴在身上、摆在案头,非遗就真正活在了当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