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事打电话,对方接起来第一句话通常是上海话。开会时,说着说着就切换成了上海话,我听不懂。虽然他们不是故意的,但我还是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外。”提起一年前在上海一家银行的实习经历,我的朋友冯尚(化名)对办公室里的“方言文化”仍印象深刻。作为北方人,她在上海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原本希望留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工作,却因语言隔阂和职场文化差异,最终只坚持了22天便选择离开。
冯尚的遭遇并非个例。在“上海人密度极高”的银行实习期间,她不仅面临方言沟通障碍,更因带教老师“让实习生在保洁休息时擦桌子”的指导方式感到身心疲惫。尽管前辈以“自己曾跪地整理线路”为例强调工作标准,但这种职场文化与她过往的实习经验形成强烈反差。最终,她选择在今年春天赴北京开启新的实习,理由是“想离家近点”。
然而,一周后,冯尚又回到上海,正式入职一家金融贸易类国企。决定性因素是恋人,次要因素是她已习惯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幸运的是,新工作中同事来自全国各地,普通话成为主要沟通语言,语言隔阂逐渐消解。街头巷尾的上海话则转化为地域特色的烟火气,成为她理解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生活成本仍是关键。”冯尚坦言,每月4000元的房租和日均50元的餐费,让她的工资所剩无几,“一两年内不会离开,但10年、20年后能否买房,我没有信心。”
相比之下,另一位朋友刘昊(化名)的上海生活则因政策支持轻松许多。他入住的浦东低租金青年公寓,是落实“浦东青创15条”的成果。通过“企业让利+财政补贴”模式,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实际租金不高于2000元/月·套(间)。刘昊的房租仅800元/月,大大降低了生活压力。入住条件包括:高水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3年内、40周岁及以下,且2025年1月1日后在浦东工作,同时需满足名下无房、单位属于重点产业领域等要求。
房租压力减轻后,刘昊开始考虑购车。由于就读学校符合直接落户条件,他购车流程相对便利。“对刚工作的毕业生来说,一间舒适且租金不超过工资一半的房子,就是‘恒产’。”冯尚得知政策后也尝试申请,但因报名较晚,需排队等待交通便利的公寓。地方政府或单位的住房补贴,对年轻人而言无疑是“及时雨”。
物质保障之外,上海的精神生活优势更显珍贵。刘昊用“向上且包容”形容这座城市:“上海给人发光的机会很多。”他热爱摄影,常探索城市角落,发现上海的包容体现在街头:时尚精致的都市人、穿T恤和洞洞鞋的上班族、动漫角色coser……“没人在意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只需做自己。”冯尚也认同这种包容:“在上海,无论你是什么样子,都不会被指指点点,这与我的家乡截然不同。”
“做自己”是城市气质的抽象体现。对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自我认知尚未稳固,易受外界影响。城市需包容他们对自我的探索,无论是外在形象、兴趣爱好,还是观念与生活方式。这种氛围需城市与居民共同营造,且因地区发展程度而异。但留住人才的核心,始终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多元的城市空间,以及尊重个体的包容氛围。
刘昊来自江西,来沪读研后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认识。他关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老旧电线治理等民生工程,也熟悉常去的小店、美食和地铁换乘路线。尽管已称上海为“第二故乡”,他却认为“上海不需要刻意融入”。青年公寓3年的使用期限,为他提供了攒钱掌控生活的缓冲期。“除非有特别喜欢的工作,否则不会因家人、户口或车子离开。”他以朋友为例:一位音乐剧爱好者为留在上海多次换工作,最终因深圳的工作机会离开后,虽不再发音乐剧动态,却拓展了旅游新爱好。
冯尚则在考虑去离家更近的城市。“人总会美化未走过的路。”她这样解释想回家的原因。无论是冯尚的犹豫,还是刘昊的从容,都折射出年轻人在城市选择中的多元考量:政策支持、文化氛围、生活成本与个人发展,共同构成他们“做自己”的底气。
(冯尚、刘昊为化名)
施毅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