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点20分,23岁的康康从楼下早点铺取走预订的早餐,步行5分钟抵达地铁站,15分钟后已端坐在公司工位上。尽管合租的房间不足20平方米,但合理的租金、完善的周边配套和便捷的通勤让他感到满意:“现在每天通勤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比之前住在火车南站附近时舒服多了。”
这份来自中国青年报社与保利发展北京公司联合发布的《2025年北京互联网从业青年“好房子”需求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超七成00后受访者处于租房状态,其中合租占比30.08%,整租占比41.46%。通勤距离过长(42.3%)、周边配套缺失(38.7%)成为主要痛点,房屋隔音差、采光不足、户型不合理等问题也显著影响居住体验。
租房避坑指南:年轻人用脚投票的居住痛点
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总结了“租房避坑宝典”:租金虚高、环境嘈杂、中介服务态度差、物业响应迟缓是高频投诉项。康康的租房经历颇具代表性——初到成都时,他因金融城附近租金过高,被迫选择4公里外的火车南站老旧小区。“每天清晨被火车轰鸣声和小贩叫卖声吵醒,晚上回家还要穿过昏暗的楼道,这种居住环境实在难以忍受。”
转机出现在同事推荐合租后。新小区配备24小时安保、智能门禁系统,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公司。“虽然面积比之前整租的小了10平方米,但社区环境、物业服务和通勤效率完全值回票价。”康康的案例印证了《报告》结论:年轻人愿为“居住品质”支付合理溢价,但拒绝为“伪改善”买单。
从生存到生活:智能科技与烟火气的双重需求
联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怀指出,新时代青年对住房的需求已从“住得起”升级为“住得有温度”。数据显示,在“社区配套期待榜”中,便利店(87.6%)、快递站(82.1%)、维修站(76.3%)位列前三,托育场所(65.8%)和社区食堂(61.2%)紧随其后。这些数据折射出年轻人对“15分钟生活圈”的强烈渴望。
科技配置方面,智能安防(92.4%)、智能门锁(89.7%)、智能家电(85.3%)成为刚需,全屋高速网络覆盖(78.9%)更被视为远程办公的“新基建”。31岁的佳凝对此深有体会,她入住的公司员工公寓配备人脸识别闸机、梯控系统和智能密码锁,房间内人体工学椅、干湿分离卫生间、全屋家电一应俱全,园区内5000平方米商业空间涵盖咖啡店、便利店等业态。“现在通勤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5分钟,下班后还能和同事在轰趴馆聚会,这种生活状态完全超出预期。”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好房子标准持续进化
《报告》揭示,年轻一代对“好房子”的定义已延伸至社区软性服务:物业响应速度(79.2%)、邻里社交氛围(73.5%)、社区活动丰富度(68.7%)成为新的评价维度。这种转变正推动各地政策创新——江苏盐城增加改善型住房供应,四川成都要求新建住宅全面配置智能家居,山东通过上浮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购房门槛。
王文怀强调:“房子是青年融入城市的第一个接口,既要承载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也要构建志同道合者的社交场域。”随着95后、00后成为住房市场主力军,如何平衡居住成本与生活品质,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邹竣麒 记者 刘胤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