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拉萨9月24日电 题:西藏林周:青稞田间话丰收
中新网记者 贡桑拉姆
金秋九月,拉萨市林周县的青稞田一片金黄,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回荡在山谷间。23日,西藏自治区‘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记者见面会在此举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米玛次仁坐在发言席上,身后是连绵的山脉和沉甸甸的青稞穗,远处机械作业的场景与60年前的木犁耕作形成鲜明对比。
粮食产量连续10年突破百万吨,机械化率达67%
‘西藏全区粮食产量自2015年历史性突破100万吨后,已连续10年稳定在这一水平,2024年更达112.9万吨,比1965年增长2.9倍。’米玛次仁用详实数据勾勒出西藏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扎根农牧系统多年的藏族干部,他亲历了从‘木犁耕作、牲畜脱粒’到‘445万亩高标准农田、425万亩灌溉面积机械化生产’的变革。如今,西藏农业机械化率已占耕地总面积的67%,联合收割机、脱粒机等设备成为田间主角。
脱贫摘帽后民生福祉持续升级
‘2019年,西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米玛次仁强调,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目前,西藏已在全国率先实现15年公费教育、农牧民健康体检、行政村文艺演出队‘三个全覆盖’,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脱贫人口参保率达99.8%。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3.3%。
政策、科技、保障协同发力,收入增长提速
当被问及‘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第一个万元用了52年,第二个万元仅用7年’的原因时,米玛次仁总结为三大协同效应:国家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农牧业、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例如,阿里地区普兰县农民如今使用脱粒机8分钟即可完成一亩青稞的脱粒工作,而60年前,父辈们需用牲畜碾压方式耗时一整天。
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双赢
在西藏,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自2011年起,全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通过人工饲草基地建设、房前屋后种草等措施,缓解天然草场压力。2023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8.07%,较2015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同时,推广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2024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超93%,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7%,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9%。
当日,西藏多地农民同步庆祝丰收节,现代化的农牧业场景已成为雪域高原的日常。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西藏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农业强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