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萨9月29日电 题:告别“天路72拐” 西藏林芝至成都客运班线谢幕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林芝到成都的客运班线运营里程近1700公里,沿途海拔落差大,包含‘天路72拐’等高风险路段,运输安全压力极高。加之民众出行方式多样化,班线客座率长期低迷,因此决定正式停运。”西藏林芝市林安交通产业集团总经理牛长城近日表示,这条运营20余年的客运线路,见证了西藏交通从艰难到便捷的跨越式发展。
9月29日,西藏林芝市客运中心停放的林芝至成都客运大巴车。(牛长城 摄)
从绕行3500公里到直通川藏线
林芝至成都客运班线于1999年夏季开通,彼时西藏尚未通铁路和高速公路,该线路成为藏东南地区民众出藏的主要通道之一。牛长城介绍,开通初期班线需绕行拉萨、那曲、格尔木、西宁,全程超3500公里,耗时5天。2001年川藏公路路况改善后,线路调整为直通川藏线,行程缩短至3天。
“改走川藏线后,我曾乘坐过一次,旅程漫长到堪称煎熬。”牛长城回忆,乘客和司机需在昌都八宿、四川巴塘或理塘各住一晚,“理塘海拔超4000米,高原反应强烈,住宿条件也很艰苦。”
高原交通变迁:从辗转半月到“两小时通达”
西藏地域辽阔,改革开放后,当地民众求学、务工的交通辗转经历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林芝米林县居民林勇回忆,1987年他考入湖南岳阳一中,需从米林乘东风车到林芝,再转班车至拉萨,随后乘飞机到成都,转火车至重庆,最后乘轮船经三峡抵达岳阳,全程辗转半个多月。“那时通信不便,有急事只能发电报,想家了就写信。”
波密县青年仁青曲措感慨:“十多年前我去拉萨读高中、去西安读大学,还要蹚深水、过雪山才能‘走出波密’。”她提到的川藏公路波密段“通麦天险”,曾因飞石、泥石流频发被称为“死亡路段”。2016年,“五隧两桥”工程(五条隧道和迫龙特大桥、通麦特大桥)建成通车,彻底取代了危险路段。
2023年1月16日,川藏公路西藏昌都段“天路72拐”,以高海拔、急弯、大落差闻名。(无人机画面 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
航空、铁路崛起,客运班线退场
牛长城介绍,随着“通麦天险”打通、觉巴山隧道通车,以及四川康定至成都高速路投用,2021年林芝至成都客运班线行程缩短至两天。但全程550元的票价和漫长的旅途,在飞机、火车普及后逐渐失去竞争力。“近一两年,29座的大巴车通常只有五六名乘客。”
交通方式的升级体现在数据中:林芝米林机场2006年通航后,机位从2个扩建至12个,2024年旅客吞吐量达79.68万人次;2021年通车的拉林铁路,截至2025年8月底已运送旅客429.5万人次、货物147.2万吨。
2025年6月,西藏林芝米林机场停靠航班,现运营15条航线,通达北京、成都、广州等9座城市。(中国民用航空西藏自治区管理局供图)
“随着高原交通网络完善,林芝至成都客运班线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趋势。”牛长城说。这条承载了无数人出行记忆的线路,终将成为高原交通发展的历史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