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心内科主任苗立夫与心脏彩超室唐秀杰主任带领医疗团队,赴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开展第六次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活动。此次筛查共确诊6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儿,随后这批孩子被转诊至北京,并于当月底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作为京蒙医疗帮扶的重要实践,一附院联合慈善基金长期在先天性心脏病高发的民族地区开展筛查救治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为64名兴安盟患儿提供免费心脏矫正及根治手术。这项工作不仅是一附院践行医疗帮扶的缩影,更是苗立夫主任多年来坚守的初心。
“多年前参与‘中华民族一家亲送医活动’时,我在西乌珠穆沁旗遇到一位16岁的牧区女孩。”苗立夫回忆道,“她因先天性心脏病丧失了学习和生活能力,因就诊过晚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看着她和家人期待的目光,我深感遗憾——如果送医下乡活动能更早开展,或许就能改变她的命运。”
自2020年起,苗立夫团队与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展开深度合作,探索“飞刀”支持模式下的医联合作路径:通过“苗立夫名医工作室”每周派驻骨干成员参与病房查房、指导介入手术及开展教学,既培养当地人才,又推动先进诊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在草原落地。目前,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已培养出6名能独立完成冠脉介入治疗的医生,累计挽救数千名冠心病患者。
随着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当地冠心病患者本地就医率显著增加。据统计,该院心内科年介入治疗手术量从一两百例增长至一千例,同时吸引越来越多年轻医生投身心内科临床工作。
患者本地就医的背后,是民族团结力量的生动体现。作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送医下基层的合作医院,一附院自2011年起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一家亲”送医活动,每年派出十余批医疗队深入西藏、云南、内蒙古、青海、宁夏、贵州和四川等民族地区,累计救治5000余名先心病患儿。
2024年7月,一附院的先心病救治项目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工作人员表示:“通过医疗资源下沉,我们既为民族地区医院和患者带来实惠,也促进了民族团结。”
为突破语言障碍,苗立夫还自学了诊疗相关的蒙古语。“基层农牧民非常淳朴,当你真正关心他们的健康时,他们会用最真挚的情感回馈你。”他说,“这种互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民族一家亲’的情谊。”
(完)
(《中国新闻》报 谭雨果 尹李梅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