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为康(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五科主任)
“苹果加红枣煮水让你变年轻”“每天做50个马步摇能收获小蛮腰”……在短视频平台,健康类内容正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当“颠覆认知”“专家都在用”等标签频繁出现时,普通用户该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
“朱医生,网上都说蒲公英加西洋参能养生,这个说法靠谱吗?”在意大利旅行时,一位华人导游的提问引发深思。这位导游长期饮用被短视频吹捧的“网红配方”,却不知自己体质并不适合。
“中医养生也存在‘网红景点’现象。”笔者解释道,就像游客总被推荐五渔村而忽略意大利其他美景,养生领域同样存在被算法放大的错误观念。例如某视频号宣称“不吃碳水能快速减肥”,短时间内获得千万播放量,带动大批跟风内容。而医生发布的正确提醒却因流量不足被淹没。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AI算法推动下,自媒体生产信息的速度远超专业验证。当流量成为首要目标,内容准确性往往被牺牲。旅游攻略中的“必去景点”、教育领域的“速成秘籍”,都在经历同样的信息失真过程。
如何鉴别健康养生视频的真伪?笔者总结四个关键识别点:
视频开头出现“颠覆你的认知”“原来我们一直都用错了”等字眼时,需保持警惕。这类表述本质是注意力劫持手段,后续结论往往缺乏科学依据。例如某视频声称“水果吃得越多越健康”,完全忽视中医“五果为助”的平衡理念。
当“苹果加红枣煮水”“老中医都在喝”等说法在平台反复出现,其可信度已大打折扣。传统中医理论中,苹果并不属于核心药材,这类观点经不起专业推敲。
部分视频通过偷换概念包装“权威性”。如将《黄帝内经》“五果为助”曲解为“每日需吃多种水果养生”,实则忽视反季节水果的危害和个体体质差异。脾胃虚寒者过量食用寒性水果,反而会加重健康问题。
“睡不好就按摩这几个穴位”等建议存在双重风险: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统一穴位无法解决个性化问题;穴位定位需要专业训练,普通人操作失误可能适得其反。
面对“一个月练出小蛮腰”等速成承诺,需建立理性认知:
在信息爆炸时代,守护健康需要培养“数字时代免疫力”。当遇到颠覆常识的养生观点时,不妨用这三个问题自查:该说法是否符合基本医学原理?是否有专业机构背书?是否考虑个体体质差异?唯有保持批判性思维,才能在流量浪潮中守住健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