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乌鲁木齐10月3日电 题:千年史诗《玛纳斯》:非遗瑰宝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
作者 胡嘉琛
在新疆阿图什市举办的‘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上,巨型电子屏播放着《玛纳斯》动漫形象,民族乐器与电子音乐交织的旋律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与青少年歌手同台演绎。这场跨越代际的文化盛宴,让千年史诗焕发出新的生机。
‘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完整演唱需数日。’江努日介绍,《玛纳斯》由8部23万余行诗篇构成,既独立成章又环环相扣。其演唱融合诗歌的韵律美与音乐的节奏感,被誉为‘活态的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指出,这部讲述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故事的史诗,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
‘从待人接物到品德培养,《玛纳斯》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阿图什市居民米力古·艾白都拉说。在柯尔克孜族聚居区,‘玛纳斯奇’(民间歌手)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他们头戴毡帽、身着传统服饰,席地而唱时曲调时而高亢如鹰啸,时而温润似溪流。每逢节庆,老少同场共唱的场景已成为独特文化景观。
这部史诗的传播早已突破地域界限。除中国外,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均有流传。2025年文化旅游节上,中吉青少年首次同台演绎,印证了其作为文化纽带的价值。阿地里认为:‘《玛纳斯》传递的团结、勇敢、敬畏自然等价值观,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从口头传唱到文本传承,保护形式不断创新。1995年中国出版全球首个完整柯尔克孜文版本,2022年推出18卷汉文全译本。目前,英文、吉尔吉斯文、日文等多语种译制工作持续推进。更值得关注的是,动漫、歌舞剧、儿童绘本等创新形式让史诗走近大众,避免沦为‘象牙塔’中的展品。
数字技术为传承注入新动能。今年7月揭牌的‘玛纳斯史诗文化多模态数字传承实验室’,通过构建数字档案库、VR史诗剧场等手段,将千年史诗转化为可永久保存的‘数据方舟’。民间歌手阿衣古丽·依米力感慨:‘过去学艺需翻山越岭,如今表演能被精准记录,还能变成动画传播。’
从草原毡房到数字云端,《玛纳斯》正以多元形态走向世界。正如江努日所言:‘它不仅是艺术,是知识,更是连接心灵的桥梁。’这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英雄史诗,正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中绽放新的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