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嘉兴10月7日电(鲍梦妮)10月7日,由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及中共海宁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2025钱塘江涌潮科考”新闻发布会在嘉兴海宁举行。本次科考通过多学科协作,首次系统揭示了钱塘江涌潮的动态演变规律与生态景观特征。
发布会现场。 海宁市传媒中心供图
本次科考在钱塘江南北两岸设置23个观测点位,覆盖从上游到下游的关键河段。参与团队包括水利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专家及沿江中小学师生近100人,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考察体系。科考范围涵盖涌潮形态、潮汐动力、滩地演变等多个维度。
研究发现,钱塘江南岸起潮点已下移至余姚陶家路闸以东5公里区域。受局部地形影响,南股槽涨潮流形成“三股一线潮”的独特景观。而在海宁尖山河段,复杂多变的滩地形态导致涌潮呈现“一镜多潮”的视觉奇观——同一画面中可同时观测交叉潮、回头潮等多种潮型,充分展现了该河段的水文动力特征。
此外,科考首次确认自海宁大缺口至富阳悬空沙的江段均可能产生暗潮,其发生时间集中在涌潮过后5-30分钟,部分区域受地形影响可能延续至60分钟。
针对海宁尖山河段的潮汐树,科考团队通过年际规律分析发现,近十年来该区域潮滩呈现“上年末扩大—年中减小—年末扩大”的周期性变化。这一动态特征与嘉绍大桥、塔山坝等涨落潮动力隐蔽区的潮滩发育密切相关。
对比海宁尖山与杭州下沙两地的潮滩发现:
这些差异使得海宁尖山的潮汐树形态更为丰富,被科考团队形容为“潮汐的天然画布”。
在钱塘区廿工段附近的专项观测中,科考团队发现潮汐树地貌对潮汐周期具有高度敏感性。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钱塘江潮汐树因动力强、泥沙丰富、河床质松散,呈现出“生长发育快、形态多变”的特点。例如,单次潮汐周期内,潮沟分支角度变化可达30°,潮滩纹理日更新率超过15%。
此次科考成果为钱塘江生态保护、防潮工程及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同时揭示了全球罕见的长河段涌潮系统演变规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