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中国咖啡种质资源库落户瑞丽 1100余份种质助力产业自主

时间:2025-10-08 18:04: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子怡

【中新网瑞丽10月8日电】(罗婕)金秋十月,云南咖啡产季即将拉开帷幕。在中缅边境的瑞丽市,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德宏热科所')的种植园内,咖啡树枝头挂满由绿转红的果实,这片占地200余亩的基地被誉为'中国咖啡的芯片工厂'。历经58年科研攻关,这里已保存1100余份咖啡种质资源,构建起覆盖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技术配套的完整体系,为中国咖啡产业实现'种源自主'提供核心支撑。

云南省德宏热科所咖啡种植园

图为10月1日拍摄的德宏热科所咖啡种植园,枝头果实累累。(罗婕 摄)

北纬24度的咖啡黄金带

地处北回归线南侧的德宏州,凭借'冬暖夏凉不见霜'的独特气候,成为咖啡生长的理想之地。据史料记载,18世纪初,中缅边境通婚经商的群体将咖啡种子带入德宏,至20世纪80年代,这里已发展为云南咖啡主产区,占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然而,当时中国咖啡种业面临三大困境:种质资源匮乏、病害抗性差、产量不稳定,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从'种质依赖'到'种源自主'的跨越

随着精品咖啡浪潮兴起,云南咖啡开启从'种子'到'杯子'的全产业链升级。德宏热科所自1967年启动国内外咖啡种质资源收集工作,2009年获批'农业农村部咖啡种质资源圃',2019年升级为'国家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咖啡分库',目前保存资源数量占全国的65%,涵盖小粒种、中粒种、大粒种三大类,其中野生种质资源占比达30%。

科研人员查看咖啡树长势

图为10月1日德宏热科所副所长白学慧在田间查看咖啡树长势。(罗婕 摄)

'我们突破了三大技术瓶颈:建立咖啡种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小粒种咖啡杂交F1高效组培体系,研发出抗锈病、高产量的新品种。'德宏热科所副所长白学慧介绍,该所累计培育德热1号、德热2号等12个良种,推广面积超100万亩,占全国咖啡种植面积的80%,良种覆盖范围已延伸至两广、海南等地。

科研接力:从青年到花甲的坚守

国庆假期期间,科研人员仍在苗圃中忙碌。数十株抗锈病咖啡植株整齐排列,研究人员逐株记录生长数据、精准灌溉。'咖啡育种是场马拉松,有的成果要等十几年才能显现。'白学慧透露,团队中有人从青年坚守至花甲之年,见证了咖啡亩产从150公斤提升至300公斤的突破。

在组培技术领域,德宏热科所构建的'小粒种咖啡杂交F1高效组培体系',使组培苗生根率从30%提升至85%,为优质新品种推广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目前,该所年生产组培苗50万株,嫁接苗200万株,满足全国60%的良种需求。

国际合作:咖啡香飘东南亚

'咖啡天生具有国际属性。'白学慧表示,自20世纪90年代起,德宏热科所与12个国家开展合作:与肯尼亚互换种质资源,引进抗病品种;与葡萄牙咖啡锈病研究中心共建技术培训体系;与越南、缅甸、泰国等国联合开展品种试验,推动东南亚咖啡单产提升40%。

德宏热科所培育的咖啡品种

图为德宏热科所展示的自主培育咖啡品种。(罗婕 摄)

边疆咖农端起'增收杯'

装上'中国芯'的咖啡豆,正让边疆咖农收获真金白银。白学慧算了一笔账:2024年云南咖啡鲜果均价达10元/公斤,亩均收入8000元,较普通品种增收30%。近三年,种植德宏热科所良种的咖农,累计实现咖啡豆销售收入31.85亿元。

在今年9月的云南国际咖啡展上,德宏热科所展位吸引200余家企业洽谈合作。从边境小城出发的咖啡豆,带着'中国芯'飘香30多个国家,在星巴克、雀巢等国际品牌的采购清单中占据重要位置。

'每一粒咖啡种子,都承载着中国农业自主创新的梦想。'白学慧望着满山红果说道。这片北纬24度的土地上,中国咖啡正以科技为翼,飞向世界舞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