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内蒙古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以生命之名,传递大爱力量

时间:2025-09-17 18:04: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胡寒笑

中新网呼和浩特9月17日电 题:内蒙古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以生命之名,传递大爱力量

中新网记者 奥蓝

9月16日,在内蒙古纪念第十一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来自江苏的朱女士紧紧抱住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孙晓泉,泪水夺眶而出。11年前,正是孙晓泉的捐献挽救了朱女士罹患白血病的儿子。“现在孩子很健康,今年还考上了大学,我终于见到了恩人。”

面对情绪激动的朱女士,腼腆的孙晓泉回忆起当年写给受捐家庭的信:“从接到配型通知到注射动员剂,再到成功捐献,在我心里我们早已是家人。虽然不曾见面,但我相信这能给你们带来力量。”

朱女士与捐献者孙晓泉相拥

图为朱女士抱着孙晓泉泣不成声。中新网记者 奥蓝 摄

自2004年中华骨髓库内蒙古分库成立以来,内蒙古红十字会已累计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221例,其中二次捐献5例、境外捐献3例,库容达63239人份。每一例捐献背后,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与延续。

在当日由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主办的宣传活动中,多位捐献者与受捐者分享了感人故事。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政府工作人员徐建华作为内蒙古第128例捐献者回忆道:“接到电话时有点突然,但既然选择入库,救人就是我的初心。”二连浩特市执法人员赵云皓在成为第200例捐献者后表示:“这只是遵循内心的本能,却可能成为他人生命延续的关键。”

二次捐献者张志虹的故事尤为动人。2019年8月首次捐献后,因患者恢复不佳,她毅然决定再次捐献。“茫茫人海中能建立这样的缘分不容易,我想把生的希望带给他。”这位与丈夫经营小超市的志愿者始终保持乐观。

根据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遵循“双盲原则”,但供患双方可在捐献满两年且患者健康时申请见面。2014年确诊急性淋巴白血病的郝彩霞,在2015年接受胡亚利捐献后恢复健康。去年,两人终于在强烈要求下相见,如今已亲如姐妹。

郝彩霞与捐献者胡亚利

图为郝彩霞(右一)和胡亚利(右二)。中新网记者 奥蓝 摄

“当时女儿刚上大学,我觉得天塌了。是姐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也拯救了我们的家庭。”郝彩霞哽咽着说,“她总把我当需要照顾的人,好吃好喝的都想着我。”

内蒙古红十字会党组书记杨凤屹表示,造血干细胞捐献与无偿献血是利国利民的善举,全社会都应对捐献者心怀感恩。该会通过“生命接力+生命教育”系列活动,为捐献者提供宣传、疗休养及困难家庭救助等支持,让大爱得以持续传递。

面对媒体,杨凤屹郑重呼吁:“我们共同对捐献者说一声:‘感谢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