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丰收消费新模式: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时间:2025-10-08 22:01:18 来源:央视网 作者:张令旗

央视网消息: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恰逢金秋丰收季,全国多地以“丰收消费”为主题,推出特色丰收体验游项目。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这类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的新场景、新业态,不仅带动乡村旅游人次大幅增长,更为田间地头开辟了增收新空间。

南泥湾丰收场景

在延安南泥湾,60多岁的朱玉萍老人既是本地农民,也是“乡村新导游”。她带领游客体验的不仅是丰收景象,更是一场科技与农耕文化的深度融合。南泥湾开发区与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合作,引入“数字种田”技术,让“寒地粳稻”扎根黄土高原,“稻渔共生”模式实现生态互补。更令人惊喜的是,朱鹮种群北迁至延安后,今年在南泥湾首次成功繁育出7只幼鸟,成为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

南泥湾稻田丰收

金黄的稻田里,饱满的籽粒压弯了稻穗,金灿灿的稻浪诉说着丰年的喜悦。游客伸手触摸稻穗的瞬间,“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意从书本走向现实。

稻田丰收特写

河南宝泉大峡谷的“晒秋小院”则是一幅活态的丰收画卷。小松鼠在木屋间穿梭,怀抱着太行山特产的花生和板栗,引得游客纷纷效仿,寻找山间的“丰收果实”。辣椒红、玉米黄的晒秋场景,将太行山的秋日韵味浓缩成一盘丰收的“调色盘”。

河南晒秋场景

文旅大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全国超500条乡村旅游线路持续升温。四川盐亭、山东武城的“亲子农耕体验”“农家院团圆饭”成为家庭游客首选;江苏盐城阜宁金沙湖的打年糕、音乐市集,苏州太仓庆丰村的稻田艺术画等项目,通过农文旅融合带动农民增收。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这些美食美物都与农民的丰收密切相关,科技赋能的新场景和消费的新空间,让市民和游客在休闲中领略自然、文化与生活之美。”

乡村旅游项目

新科技新基建:乡村“未来感”拉满

这个假期,乡村“新科技”扎堆涌现,“新基建”激活“新动能”,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在江苏苏州常熟蒋巷村,屋顶、步道和树上的光伏板构成“能源网络”,光伏步道旁的微型气象站实时监测光照、温湿度,数据传回“能源大脑”后自动优化发电效率,实现“晒晒太阳”就能玩转村庄。

蒋巷村光伏设施

四川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园的稻田画则玩出新花样。巨幅稻田画以大熊猫为主题,收割后的秸秆通过文创设计变身“川剧变脸”“哪吒闹海”等造型,在东部新区世博园打造出“巨型稻草人王国”。四川天府农耕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袁周平表示:“从‘田间废料’到‘创意原料’,秸秆的‘变形记’是大地回馈的绿色智慧。未来我们将引入3D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稻草人,开发AR互动体验,让乡村魅力更鲜活。”

稻草人创意造型

在甘肃盐池湾乡阿尔格勒泰村,牧民通过北斗手持机和羊群“北斗项圈”实现数据互联,精准放牧不再疲惫。消费者通过小程序即可实时追踪雪山羊的放牧轨迹,科技重新定义了传统牧业。目前,全国农村新基建围绕“数字、绿色、智慧、融合”四大方向发力,行政村5G覆盖率已超90%,为乡村经济注入持久动能。

北斗放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