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广汉10月19日电(记者 岳依桐)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冉宏林在四川广汉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详细阐述了三星堆遗址未来考古研究的规划方向,涵盖田野考古、多学科研究、资料转化及国际合作四大核心领域。
三星堆遗址作为中国长江上游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区域中心遗址,距今已有4500年至2800年的历史,遗址面积约12平方公里。自1934年首次发掘以来,三星堆已开展近40次考古工作,但目前发掘区域仅占总面积的千分之二,大量文明谜团仍待破解。
关于三星堆‘解谜’的下一步计划,冉宏林表示,田野考古将重点推进作坊区发掘,寻找制陶、铸铜作坊,构建三星堆手工业生产体系;同时对祭祀区、宫殿区进行补充性考古,聚焦大型建筑区的年代延续与空间关系;此外,还将探索普通民众居住区,还原三星堆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面貌。
图为三星堆遗址7号‘祭祀坑’出土的龟背形网格状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供图】
在多学科研究方面,考古团队将持续深化跨领域合作,包括完善三星堆遗址的分期与年代体系,更系统地呈现聚落结构及其变迁过程,并深入探究三星堆对铜矿、金矿、水资源及植物资源的控制与利用模式。
冉宏林强调,加强考古研究资料的转化与公布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为学界提供更丰富的研究素材,另一方面也能让公众更直观地理解三星堆遗址对古蜀文明及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
目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在象牙考古研究领域与哈佛大学建立合作,并在文物保护领域与法国、意大利等国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冉宏林透露,未来将围绕文物保护技术和遗产保护,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以全球视野推动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研究与阐释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