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战败后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是清朝历史上最不平等的条约之一。条约规定,中国需向八国联军中的十一国支付赔款总额为4.5亿两白银,按年息4厘计算,本息合计约9.8亿两。尽管称为“八国联军”,但赔款对象实际涉及11个国家。

各国分配比例如下:俄国28.97%、德国20.02%、法国15.75%、英国11.25%、日本7.73%、美国7.32%、意大利5.91%、比利时1.8%,奥匈帝国0.89%(后由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继承),荷兰0.17%,西班牙0.03%,葡萄牙0.02%,瑞典/挪威0.01%。其中,俄国因出兵13,150人并占领东北地区,获得最高份额约2.85亿两,而日本则获得约3480万两。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本有机会彻底废除《辛丑条约》,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及赔款义务。然而,民国临时大总统出于换取外交支持的考量,最终全盘承认了清朝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意味着,之前的赔款、外国人特权全部得到认可,列强可以放心继续收取赔款。
民国时期,庚子赔款占比极大,赔款方式特殊:民国政府每月将钱存入各国指定的银行,由各国自行支取,且还款规则为“先付利息、后还本金”。这种操作与如今的房贷颇为相似,引发了人们对于不平等条约的联想。
在美国公使梁诚的努力下,美国率先退还了部分庚子赔款,其中一部分用于建设清华大学。美国此举并非良心发现,而是为了缓和因排华法案引发的中国抵制美货运动,通过教育投资培养亲美知识分子,以及在中国扩大影响力。在美国的倡议下,其他列强也或多或少跟进退款,尽管这些退款大多在列强的监视下“用于文化教育事业”,背后不乏政治目的,但对北洋政府财政而言,确实缓解了不少压力。
十月革命后,苏联明确宣布不承认沙俄此前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仅放弃了俄国人在中国的特权,还免除了剩余的庚子赔款。中国参加一战并成为战胜国后,也无需再向德国赔付,奥匈帝国也已不复存在。至此,北洋政府的财政才算真正喘了口气。
然而,有一个国家自始至终一分钱没退还,那就是日本。日本人的态度非常强硬,坚持要求中国全额支付赔款。一战时,两国同属协约国阵营,中国曾向日本提出退还赔款的请求,但遭到对方的断然拒绝。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态度最为强硬,吃相最为难看。
1926年起,北伐战争胜利,北洋政府倒台,开启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时代。然而,蒋介石政府的骨头比北洋政府还要软。一上台,就承认清朝以及北洋政府跟列强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还美名其曰“为了国民政府的声誉”,要向世界表明:蒋某人的政府是一个讲信用的政府。这承认的条约里,自然就包括当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庚子赔款。
于是,离谱的事情来了:抗战时期,蒋介石政府仍在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这一行为,无疑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