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上海校园餐日供50万份引争议:质量、选择权与责任何在?

时间:2025-09-19 19:13:00 来源:林中木白 作者:林中木白


文|木白

近日,上海校园餐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其中“日供50万份”成为舆论焦点。这一庞大的供餐规模,不仅暴露了校园餐的质量隐患,更折射出学生、家长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消费者,尤其是学生群体,在校园餐的选择上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市场规律在这里似乎失效——即便产品再差,由于缺乏替代选择,消费者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反客为主”的现象,让校园餐问题愈发严重。

据财新网报道,上海某发臭校园餐公司日供餐量超过50万份,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上海发臭校园餐公司日供餐超50万份”的词条迅速成为热搜,引发公众对校园餐质量的强烈质疑。


关于上海校园餐问题,有几点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从基本逻辑来看,一个日供餐超过50万份的餐饮企业,要保证数量就必然难以兼顾质量。时间有限,学生又没有选择权,企业自然倾向于“怎么方便怎么来”。如此庞大的供餐量下,上海家长想要孩子吃上可口的饭菜,几乎成了奢望。这与近期讨论的预制菜问题如出一辙——生意做大了,饭点集中,想要速度快又现炒,几乎不可能。

那么,为何上海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将这么多学校的饭菜集中交给一家公司?是不知道庞大的供餐量会导致质量问题,还是另有隐情?

其次,有人质疑:为何现在校园没有食堂,而是普遍由送餐公司配送?过去,校园食堂是学生就餐的主要场所,学生能吃上现炒的菜。如今,全国众多校园纷纷采用送餐公司配送,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从利益角度看,食堂的承包费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配餐公司中标后,需要向相关部门缴纳高额承包费。有从业者透露,16元的学生餐标,成本要求不能高于2元。这样的“市场”已经背离了正常逻辑,甚至比“黑心老财”还要过分。


此外,学校也不愿承担责任。在网络社会,食堂容易出问题,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校园中毒等严重后果。现在,虽然送餐公司也会出问题,但学校可以“甩锅”——一句“外包餐饮”,就能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尤其是外包公司由教育主管部门招进来,学校更是乐得置身事外。

如此一来,该承担责任的不承担,该监督的成了利益一方,而本应被照顾的学生,却成了“新鲜的韭菜”。

那么,食堂真的很麻烦吗?答案是否定的。看看全国各地某些办事大厅的食堂,赶上饭点时,菜色丰富、口味多样,食材新鲜,价格还实惠。这些食堂能够经年累月地良好运转,说明同样的模式完全可以照搬到校园。


当然,这只是开玩笑。即便将公务员食堂的原班人马调到学校,一个礼拜后,做的菜也可能和校园餐差不多。因为服务对象的身份变了,做饭的质量自然也会变。要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市场来决定——将选择权交还给学生,让优质的餐饮企业留下,劣质的被淘汰。

再者,家长往往在问题达到临界点时才发出声音。这不仅是上海家长的问题,全国各地的家长都如此。我有一位朋友,曾在孩子班级群因夏令营收费问题提出正常疑惑,还未反对,就有一串家长劝慰她“要理解”“要懂得感恩”“要看到人家的付出”。

在上海校园餐事件之前,学校也曾召集家长点评,那时家长们纷纷给出好评。但事实证明,好评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今日你给了好评,明日可能就是你的孩子遭罪。


不做无理取闹的家长,但一定要做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当学校不再承担应有的责任时,家长需要发出基本的声音。

再看上海和深圳小学的午餐对比:



明面上看,两者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但仔细一看,其实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而这个不同,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点良心!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