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为何越安慰孩子“考不好没关系”,成绩越差?聪明父母这样做

时间:2025-09-19 18:58:36 来源:阿呆爸 作者:阿呆爸


作者丨时光屿
来源丨十点读书
ID丨duhaoshu

周末一大早,朋友就打来电话,倾诉她与女儿之间因成绩产生的矛盾。她本想安慰明年中考的女儿,告诉她“考不好也没关系”,却没想到女儿情绪崩溃,认为妈妈看轻了自己,觉得自己的努力在妈妈眼里毫无价值。

朋友感到十分委屈,她明明是出于好意,为何会适得其反呢?这其实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同理心。

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莉在《共情的力量》中提到:“感情上被理解之后给出的安慰,才更有价值。”对孩子而言,考试不理想本就难受,他们付出了起早贪黑的学习、练错题、背笔记的努力,自然期望有所收获。若父母仅轻描淡写地说“没关系”“不要紧”,对孩子而言,无异于忽略了他们的付出,看不到他们对成长的渴望。

那么,聪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会如何做呢?

01. 混淆同情心和同理心,越安慰越糟糕

网上一位妈妈的经历,与朋友颇为相似。她不小心打翻了女儿放在冰箱的蛋糕,立刻道歉并试图补偿,但女儿依旧哭泣不止。妈妈没了耐心,认为女儿太矫情。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块蛋糕对女儿来说意义非凡,是她减肥期间的小荣誉和期盼已久的小确幸。妈妈的道歉和补偿,未能接纳女儿失落的情绪。

心理学家常军指出,孩子之所以会歇斯底里,是因为内心的负面情绪无法宣泄。父母若不理解或不愿探究,孩子的情绪就会积压,导致他们感觉孤单无助,对父母关闭心门,或用情绪崩溃来求得关注。

孩子伤心时,父母都会流露出心疼和同情,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同理心。同情心促使失去联结,使人关系疏离;同理心则激发人与人的联结,拉近关系。

美国休斯敦大学布琳·布朗教授的动画短片《同理心的力量》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点。狐狸落入深井,朋友麋鹿仅表示同情,而朋友大熊则爬到洞中,拥抱狐狸并告诉它:“我知道在这里是什么样的感觉,你并不孤单,我会陪着你一起想办法爬上去。”

02. 做“教练型”父母,带领孩子走出困境

除了运用同理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父母还需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困境,走出悲伤和压力呢?

小男孩喜欢踢球,但始终不得头球要领,还经常被别人撞倒。教练对男孩妈妈说,孩子基础真的很一般。妈妈看到了儿子的失落,决定和他一起解决问题。在跑步训练时,妈妈鼓励他努力超过前面那个人;在顶球练习中,妈妈鼓励他只要跳得比上一次高就好。在妈妈的帮助下,孩子逐渐突破了自己的局限,终于在一次比赛中为团队赢得了宝贵的一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陷入困境。这时,父母除了要看见孩子的难,更重要的是提供方法和指导,帮助孩子迈过这些沟沟坎坎。比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除了情感慰藉外,还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当孩子陷入同学间的矛盾时,父母可以共情孩子的愤怒情绪,但也要帮助孩子看清矛盾发生的缘由,想好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说:“教练型父母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并通过指导和支持帮助孩子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教练型父母从不认为失败是可怕的事情,反而觉得那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最好机会。


03. 父母常说这3句话,养成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无论是考试失利,还是人际交往受挫,当孩子遭遇挫折或失败时,父母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把成长型思维的种子洒在孩子心里。

第一步,接纳:看见孩子的负面情绪,理解并接纳他。

北京师范大学傅纳教授谈过一个案例。一个女儿向妈妈诉苦宿舍里的同学总是很晚睡觉,影响她休息。妈妈马上给孩子出主意,让她去掀开室友的帘子,把电脑关机。傅纳教授指出,这个做法不妥。孩子抱怨,首要需求是自己的情绪被接纳式的回应。妈妈如果说:“哎呦,女儿在寝室没有休息好,快来妈妈抱一抱,”孩子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被父母识别到、并接纳了,心里非常舒畅。

同样,当孩子成绩没考好,父母也要首先理解孩子的沮丧,安慰他:“妈妈看到你有些难过,能给我讲讲吗?”只有引导孩子说出感受,他们内心的情绪得以排解,孩子才能走出负面情绪,“理智脑”才能开启思考模式,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二步,联结:进行“失败教育”,加强与孩子的联结。

演员陶虹曾讲过,她女儿不爱玩积木,无论她“诱惑”多少次,女儿都不感兴趣。后来陶虹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自己玩得太好了,孩子和妈妈对比,感觉自己很失败,所以才不敢玩。于是,她让丈夫经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败”,用行动告诉孩子:大人也会犯错,所以你做不好是很正常的。慢慢地,孩子释然了。

其实,在孩子生活中,失败才是常态。芬兰就设立了“国际失败日”,每个人都在那一天争相晒出自己的短处,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也会走进校园,分享自己成功背后的失败经历,以及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它不是结果,而是新的开始。

所以,当孩子失败时,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和应对方法,对孩子说:“妈妈明白你的感受,失败的确很可怕,但好在我们会从中得到成长,越做越好。”


这样既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又能让孩子卸掉压力,重新启航。

第三步,鼓励:做孩子的教练,鼓励他积累小进步。

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曾讲过,她是如何让儿子养成记备忘录的习惯。儿子从小就不喜欢记备忘录,但因为小学作业少,并没有遗漏的情况。可是到了初中,作业繁多,他还是不愿意记,导致他不是漏写作业,就是写错作业,经常被老师罚站。于是,她和儿子约定:每天记备忘录可以得到一个贴纸,五个贴纸就可以兑换一次他最爱吃的炸鸡汉堡,十个贴纸还可以让他的屏幕时间增加半小时。这个方法是她针对儿子的喜好量身定制的,儿子很开心地执行。不知不觉,记备忘录这个习惯在“无痛”的状态下养成了。

这种方法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同样有效。孩子没考好,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出原因,然后针对性练习。期间,用孩子喜欢的东西来鼓励他的小进步,让孩子更愿意坚持往前走,进而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蜕变。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妈妈陪着你一起,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妈妈相信你一定会突破自己。”

当孩子一点点取得进步时,感受到自己有改变的力量,此时还有人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之欢呼雀跃,孩子的信心和价值感也会更加强大,越做越好。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养育,就是赋能。愿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回应中获得满满的能量,建立起成长型思维,一步步走向成功。

作者:时光屿。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