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美国权威军事媒体《国家利益》发表深度分析,揭示了一个令美军高层坐立不安的现实:若与中国在亚太地区爆发全面冲突,美军驻亚太部队将在前48小时内遭遇毁灭性打击,其精心构建的军事优势可能瞬间崩塌。

美媒报道截图
东风系列导弹:改变游戏规则的“杀手锏”
文章重点剖析了中国东风系列导弹的颠覆性威胁。作为全球首款高超音速滑翔体导弹,东风-17自2017年试射成功以来,便以独特的“钱学森弹道”技术震惊世界。该导弹可在6万米高空进行复杂机动,速度突破10马赫,射程达2500公里,命中精度误差不超过30米。这种“打水漂”式的飞行轨迹,使美军现有反导系统形同虚设。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
首轮打击将直指第一岛链核心节点——冲绳嘉手纳基地。该基地距中国沿海仅1000余公里,东风-17从发射到命中仅需11分钟,可精准摧毁跑道混凝土层、储油库及雷达站。紧随其后的东风-26“关岛特快”则将覆盖第二岛链,其4000公里射程与1200公斤常规弹头,足以使关岛安德森基地跑道出现数米深坑,修复需耗时3-4天。
无人机“补刀”:全天候猎杀行动
更令美军胆寒的是中国无人机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翼龙-2察打一体无人机可连续数小时盘旋于战场上空,通过红外夜视系统锁定美军抢修部队。一旦发现工程车辆启动,立即发动精确打击,彻底切断美军基地修复可能。

翼龙2察打一体无人机
《国家利益》模拟推演显示,冲突爆发48小时内,美军在亚太的10余个主要基地将遭受至少300次火力打击,80%战机无法起飞,50%补给仓库被毁。这种高效摧毁能力,源于中国军事体系对“发现-摧毁”流程的极致优化,整个过程可压缩至数分钟。
美军软肋:防御体系缺失与工业链危机
文章尖锐指出,美军长期沉浸于“碾压式”战争模式,其防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冷战结束后,美军参与的多为伊拉克、阿富汗等不对称战争,基地从未遭受真正威胁。但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已形成完整体系:东风-26可追踪移动航母,东风-17能穿透地下工事,这些能力远超美军传统作战经验。

图为美国士兵
工业链短板更为致命。现代武器关键部件如钕磁铁、激光引导系统高度依赖稀土,而中国掌控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美军主力“标准-6”反导导弹年产量仅数十枚,2024年才完成5年合同的一半交付量。相比之下,中国东风系列导弹发射车已形成规模化部署,美军反导系统在24小时内即可能耗尽弹药。
战略困境:基地集中化与持续作战能力不足
美军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呈现明显弱点:关岛与冲绳集中了70%的后勤物资,形成“双中心”脆弱格局。一旦这两个枢纽被瘫痪,远离本土的航母战斗群将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反观中国,西部戈壁的导弹发射车具备高度机动性,沿海无人机工厂可快速转产,形成全国协同的持久战能力。
俄乌冲突已揭示现代战争规律:持续作战能力远比速胜重要。但美军在支援乌克兰时已暴露后勤短板,其“爱国者”导弹库存几近枯竭。若遭遇高强度冲突,现有补给体系根本无法支撑长期作战。
战略调整:从“碾压”到“生存”的艰难转型
面对现实威胁,美军启动“敏捷战斗部署”演习,试图通过分散战机至日本、菲律宾偏远机场避免“一锅端”。同时投入巨资修复天宁岛旧机场,试图构建备份基地。但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分散部署拉长补给线,反而成为中国无人机的理想目标;天宁岛仍在东风-26射程覆盖范围内,新建跑道同样难逃打击。

航行的航母编队
更根本的挑战在于体系重构。美军若想建立真正抗打击能力,需解决稀土依赖导致的导弹产能瓶颈,需研发能拦截乘波体弹头的新型反导系统,需构建分散式基地网络。但这些变革需要长期投入,而中国远程火力仍在持续升级:2025年阅兵式上,东风-17与鹰击-21反舰导弹组成方队亮相,明确传递战略威慑信号。
社会承受力:美军无法承受的代价
《国家利益》承认,美军战略思维需从“如何击败对手”转向“如何生存”。这涉及基地被毁后的指挥权转移、航母受损后的制海权维持等复杂课题。但更严峻的是美国社会的承受力:阿富汗战争因舆论压力持续20年即告撤军,若冲突初期就损失多个基地和航母,国内反战浪潮可能迅速掀翻政府。

图为美国士兵
这场战略博弈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惯“揍人者”的美军,在补上“挨揍课”时发现,无论武器产能、基地布局还是作战理念,都已落后于时代。正如文章结语所言:“真正的军事优势,不在于如何击败对手,而在于被击败后如何重建能力。”
信息来源:
外媒:
阵匠:从海陆空三军装备来对比,2025年的中国和美国军事实力,还差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