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西贝餐饮转型透明化:预制菜与现炒的博弈,贾国龙如何破局?

时间:2025-10-24 20:06:18 来源:马蹄烫嘴说美食 作者:马蹄烫嘴说美食

“预制菜”三个字,正从餐饮行业的幕后走向台前,悄然占据菜单的C位。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用餐体验,更让餐饮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透明化挑战。



过去,顾客询问菜品是否现炒时,服务员还能巧妙回避;如今,手机扫码即可观看后厨直播,刀工、火候、打包过程一览无余。西贝将摄像头安装在天花板,将后厨的“潜规则”变成了一场真人秀,敢于直播,便需接受市场的检验。



直播只是西贝透明化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更为直接:橙色标签。预制菜贴上橙色标签,现做菜则保留白色标签,两者价差达15%~20%。这一抹颜色,将“效率”与“诚意”直接转化为价格差异,让价格敏感与口感敏感的消费者各取所需。

西贝用标签作为“人群筛子”,不争论谁更高贵,只问消费者是否愿意为锅气多付20元。这一策略,将消费者的纠结转化为简单的选择题。

行业数据更为直观:正餐连锁中82%使用预制菜,18~35岁人群接受度达64%,两年内增长了两成。年轻人并非不知道菜品是预制的,他们只是希望“吃得明白”。

美团Q3数据显示,标注“拒绝预制菜”的餐厅搜索量暴涨340%,但下单转化率仅11%。这表明,消费者在口头上反对预制菜,但在实际消费时却更为理性。大家反感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被蒙着吃”的感觉。

监管的介入,更是让预制菜行业无处遁形。9月新规明确将“预制菜”三字写入法条,规定冷藏品保质期、菜单必须标注、中央厨房每4小时上传温度。过去,“料理包”还能玩文字游戏,如今,“预制”已成为产品的身份证,想藏都藏不住。

西贝提前半年布局,将直播、标签、冷链溯源一次性配齐,将“合规”转化为卖点,抢跑对手一个身位。

技术的加入,为这场“坦白局”添了一把火。西贝与京东物流合作的-18℃到4℃区块链冷链,每袋菜自带“体温曲线”,扫码即可查看“一生行程”。60%的SKU已接入该系统,平均查询停留7秒,足以让消费者的“不放心”转变为“原来如此”。

技术并非炫技,而是将“我相信你”转化为“我查得到你”,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

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的。红杉资本刚给锅圈食汇追加5.8亿元投资,B端连锁客户占比从39%飙升至57%。供应链公司发现,帮餐厅“做预制”比“卖预制”更赚钱。因为餐厅需要的是“独家口味+稳定出品”,谁能将厨师手艺装进袋子,谁就是下一波“隐形大厨”。

预制菜竞争从“C端价格战”升级到“B端配方战”,得配方者得门店。看透这一层,就能明白西贝的“直播+标签”并非公关秀,而是将“后厨能力”商品化:直播代表过程标准化,标签代表口味分级化,冷链代表品质保单。三件套一出,西贝从“卖羊排”转变为“卖羊排的制作确定性”,溢价自然有了落脚点。

接下来,餐饮行业只剩两条路:一条是“全预制、全透明”,将成本打到最低,用规模换利润;一条是“半预制、半锅气”,用透明化将现炒溢价做出来。中间地带将迅速消失,因为新规不允许藏着掖着,成本也不允许全现做。

“预制+明档”混合模式将成为标配,菜单自然分化为“快”和“慢”两个价格带,如同高铁的二等座和商务座,同一条路,两种时效。

对消费者而言,选餐厅不再只是问“好不好吃”,而是问“我愿不愿意为这份锅气付溢价”;对商家而言,比拼的不再是“用不用预制”,而是“有没有本事把预制菜做成想让人多掏20块的样子”。

透明化将行业拉进“明码标价”时代,谁再玩“暗度陈仓”,就会被直播镜头钉在口碑的耻辱柱上。

下一次下馆子,扫码看厨房时,别急着点赞。先问自己:橙色标签和白色标签,你选哪一边?你的每一次扫码、每一次多付的20块,都是在给餐饮业的未来投票——要效率,还是要锅气,市场用钱包说话,比任何口号都响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