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联合国总部纽约,一场原本聚焦技术议题的会议因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的发言掀起轩然大波。面对195个会员国代表,耿爽直指核心矛盾:"签证不是美国的施舍,而是东道国的义务。"他更进一步提出,若美国持续拒绝履行责任,联合国是否该另觅更可靠的东道国?这番言论将全球外交舞台推向前所未有的争议漩涡。

根据1947年《东道国协定》,美国承诺"迅速、无偿"为各国代表发放签证。但现实数据显示,2022-2025年中国外交人员赴美公务签证拒签率高达37%,"技术审查"成为美方拖延的惯用借口。2023年曝光的美国国务院备忘录更揭示,签证审批存在针对特定国家的"隐形门槛"。

典型案例包括:2019年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副主席科萨切夫团队全数被拒,2022年俄外长拉夫罗夫随行人员几乎全军覆没,伊朗外长扎里夫更是连续五年无法进入联合国大会。这些事件印证,联合国正在沦为美国筛选国际话语权的"政治筛子",严重违背国际法精神。
耿爽的发言引发强烈共鸣。非洲、拉美和中东国家代表私下表示支持,直言对美国"签证霸权"积怨已久。2023年非洲联盟曾牵头132国联署,要求设立联合国"第二总部",但此次中国代表的正式表态,首次将迁址议题推向实质性讨论阶段。

"这不是中美对抗,而是国际社会对联合国中立性的集体捍卫。"耿爽强调,签证保障是国际义务而非政治筹码。数据显示,联合国60%的会议因签证问题影响参会率,15%的决议因关键国家缺席导致执行受阻。
尽管迁址呼声高涨,现实阻碍不容忽视。美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通过否决权直接阻断迁址决议。西方国家更担忧国际组织重心东移引发话语权重构。资金、安保、后勤等现实问题,也使搬迁联合国总部成为复杂系统工程。

对此,专家提出"职能分散"的渐进式改革方案。联合国已开始将部分机构迁至内罗毕,未来或可考虑将儿童基金会、环境署等部门分散至维也纳、日内瓦、新加坡或北京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城市。这种策略既能降低对美国的依赖,又能通过"多中心化"提升全球治理效能。
耿爽的发言实质是对国际秩序的深刻反思。当前体系下,联合国60%的预算依赖美国,而美国却通过签证政策、会费拖欠等手段持续削弱其权威性。2024年联合国大会决议执行率跌至历史新低的62%,折射出多边机制的信任危机。

这场争议揭示了全球治理的核心矛盾:当少数国家将国际组织工具化时,多边主义便沦为空谈。联合国若要重获公信力,必须通过制度性改革摆脱单一国家控制,真正成为各国平等参与的全球治理平台。
信息来源:中国代表:美滥用东道国地位频繁拒签他国外交人员——光明网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