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美农业市场突发重大政策调整,阿根廷政府宣布对大豆出口实施临时管控措施,导致国际大豆价格剧烈波动。这一政策转向直接冲击中国大豆进口供应链,引发中国船队紧急调整运输计划,人民币结算体系在此关键时刻展现出重要支撑作用。
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出口国,阿根廷此次政策调整涉及出口关税临时上调和出口许可收紧双重措施。据阿根廷农业部数据,新政实施后,该国大豆出口成本平均增加约15美元/吨,直接推高国际市场报价。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从阿根廷进口大豆达89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2%,政策变动对供应链稳定性构成挑战。

面对突发状况,中远海运等航运企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据上海航运交易所监测,原定驶往阿根廷港口的12艘中国货轮中,有9艘已临时调整航线,转向巴西、美国等替代货源地。业内人士透露,此次航线调整涉及大豆运输量超60万吨,通过优化装卸港组合,预计可将交货周期延长控制在15天以内。
在贸易波动加剧背景下,人民币结算体系成为稳定贸易的关键支撑。中国银行国际结算部负责人表示,近期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完成的大豆贸易结算量环比增长37%,有效规避了汇率波动风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阿两国央行正在推进的本币互换协议扩容谈判,若达成协议将进一步提升贸易结算便利性。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师指出,此次事件暴露出我国大豆进口来源过度集中的风险。建议通过三个维度优化供应链:一是扩大巴西、俄罗斯等非传统供应国进口比例;二是加强国内大豆种植技术研发,提升自给率;三是完善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数据显示,2023年人民币结算的大豆贸易占比已提升至28%,较三年前增长12个百分点。
这场突如其来的政策风暴,既考验着中国农业供应链的韧性,也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随着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建立多元化、抗风险能力强的供应链体系,将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