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中国足坛环境,与20年前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反假球赌球的严厉整治,到国足在世预赛中的遗憾出局,每一次变动都牵动着无数球迷的心。
在2027年之前,国足并无重大赛事任务,这意味着无论谁担任主帅,都将在没有硬核成绩指标的压力下,轻松执教一年多并获取薪水。然而,这种看似宽松的环境,却并未能平息国内足坛的舆论风波。
长期以来,在媒体和舆论的引导下,国内对足坛的看法往往处于极度非理性的状态。球迷们难以客观看待国足主帅的任何个性化安排与决定,更无法接受国足在成绩上的任何波动与失利。这种情绪化的反应,无疑给国足的执教环境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即便足协此次愿意承诺给予新任主帅4-8年的稳定执教期,并保证期间不换帅,我仍不希望看到高洪波指导再次出山执教国足。
原因在于,一旦亚洲杯等赛事中国足无法小组出线,无论是足协还是体育总局,都很难抵挡住来自各方的习惯性施压,换帅几乎成为必然。高指导已经有过一次类似岳武穆(指历史上被冤杀的忠臣)的遭遇,又何必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境呢?
其实,比选帅更为关键的是,要选择一名优秀的国字号技术总监。对于技战术能力有待提升,又缺乏清晰且稳定建队思路的国字号球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这是选帅的前提,只有坚定地按照自身风格特点,去寻找与之匹配的主帅人选,才能避免每次国足失利后都要推倒重来。
无论主帅是谁,一个国家的足球风格与特点都应该有着自己永恒不变的特色。无论是否换帅,任何国字号球队都应该有自己清晰的建队思路与用人标准。如果连这些常规工作都要等新主帅确定后才开始,那无疑是足协不负责任的懒政,或者存在认知性错误。
回顾过去,国足的阵型和风格变化无常,从442菱形单后腰到4231双后腰,再到541/532;从学东欧风到学西欧风,再到学南美风。试遍了所有阵型,学遍了所有国家,但最终的结果呢?
烧香拜佛盼名帅,守株待兔等馅饼,这样的做法显然无法带领国足走向成功。
一支连自身特点与方向都不清晰的国足,最终由哪位名帅来执教,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邯郸学步,爬着回国的笑话,是时候该结束了!国足需要的是明确的风格与建队思路,而不是频繁的换帅与风格摇摆。